服务三农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三农

景颇山寨知心人
记农业银行云南陇川县支行派驻帮湾村第一书记杨荣靖
发布时间: 2020-09-28 访问: 字体:

■本报记者 吴德立 梁志强

他是农业银行云南德宏陇川县支行陇把分理处副主任,也是农行派驻陇川县帮湾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两个组织一颗心,他把组织交给的任务记在心头、扛在肩上,一心探索农行业务和农村产业的发展之道,全心全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他,就是获得农业银行2019年金融服务“三农”最美青年和2019年金融服务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杨荣靖。

初来乍到“学说话”

帮湾村位于陇川县陇把镇东北部,以景颇族和汉族为主,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现有农户511户,总人口2300人,原有1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是2018年7月来驻村的,2019年4月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两年多过去了,杨荣靖对驻村扶贫的点点滴滴记得清清楚楚。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杨荣靖身材魁梧,讲起话来不疾不徐,别看今年才31岁,却有股老支书的持重。

“从2013年起到陇川县支行工作,我从事了三年的农村信贷业务,与农户接触比较多。”杨荣靖说,自己对“三农”业务比较熟悉。

做好扶贫工作先要察民情、访民意,实地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状况。帮湾村是个景颇族村寨,语言沟通障碍成为摆在杨荣靖面前的大难题。“村里人日常交流大多讲景颇话,初来乍到的我不会说,这无形中给工作增加了难度。怎么办呢?必须硬着头皮学说景颇话。”杨荣靖说。两年多过去了,通过在扶贫工作中认真学习语言,如今的杨荣靖能讲一口地道的景颇话,与村民日常交流不存在任何问题。

语言沟通障碍的解决,为杨荣靖沉下身子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座谈交流带来了极大便利。他仔细了解农户生产生活情况,询问他们对帮湾村发展的意见和思路,并认真做好调查笔记。一次次走访、回访,杨荣靖不仅把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一笔笔记录在本子上,还把他们都记在了心里,既准确掌握了帮湾村1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更增进了与贫困户之间的感情。根据调研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杨荣靖逐户分析、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帮扶、务工就业、教育支持、社会救助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很快,帮扶效果初步显现,贫困户的脱贫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农行人一心一意来村里帮扶,帮我们找钱,帮助贫困户脱贫,我们除了努力干好工作,还有什么说的。”帮湾村村委会主任蔺以维说。

授之以渔“蚕儿壮”

陇川县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广阔前景,是理想的优质原料蚕茧生产基地,被蚕茧专业人士称为“养蚕天堂”。

“过去大家穷怕了,虽然田多地多,但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收益低。村里种过水稻、西番莲,还有很多其他作物……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田地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好,以致村民虽然守着‘金饭碗’却没饭吃。”望着帮湾村野油坝300多亩田地,杨荣靖感慨地说。如何既“授人以鱼,更授之以渔”呢?

要想持续稳定脱贫,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杨荣靖经朋友介绍,了解到陇川县有一家专门收购蚕茧的德宏正信实业公司,重点开展蚕茧、厂丝、丝绸、纺织品的生产、加工及销售。

这下,蚕茧销售有了门路。杨荣靖根据帮湾村适合蚕茧生产的特点,确定了发展养蚕带动脱贫的思路。针对村民大都不懂养蚕技术的情况,杨荣靖主动与陇川县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请他们派来技术员手把手指导,帮助养蚕户提高技术水平。

范永保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桑养蚕户。“刚开始也不懂技术,后来听说养蚕效益不错,就开始学着养。”范永保说。他建蚕棚时缺少资金,是农行发放的5万元农户小额贷款解了燃眉之急。“下田割桑条,运回蚕房给蚕投食,一天得割三趟,才够它们吃。养蚕是个‘功夫活’,要起早贪黑,悉心照料,为了避免蚕生病,蚕房要经常清洗……”养蚕技术得到快速提高的范永保讲得头头是道。他说,后来农行又发放10万元贷款支持自己扩大养殖规模,现在自己在帮湾村也是小有名气了。“现如今,靠养蚕,帮湾村一亩地每年能增收3000元以上。”杨荣靖笑着说。

刘麻买是杨荣靖的挂钩帮扶户,他家的蚕正吐丝结茧。“上架,是个需要和蚕‘赛跑’的活,得赶在它们吐丝之前,转移到架子上。”刘麻买边说边熟练操作着。

“一般来说,村民每批养十来盒蚕,一张大概有两万只蚕,而这些蚕都得在几小时内从地上搬运到架子上。万一它们在地上吐了丝,可就废了。”杨荣靖指着架子说。一心钻在养蚕产业里的杨荣靖现在也是多半个专家了。

先打通销售渠道,再根据地域特点确定养蚕产业,然后请县里专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杨荣靖确定的养蚕“一条龙”帮扶规划顺利实施,给村里的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除了在发展产业方面扶上马、送一程外,作为农行派驻的扶贫干部,杨荣靖充分利用身为银行员工所具备的金融大脑想方设法引金融活水,帮助帮湾村多方筹集资金。

驻村后,杨荣靖积极与陇川县支行协调沟通,促成农行与帮湾村签订农户小额贷款协议,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帮助他们解决缺少创业资金的难题;

他向相关部门及本单位争取帮扶资金30万元,同时帮助贫困户申请物资补助和贴息贷款,到镇政府协调建房物资,让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

……

杨荣靖驻村帮扶工作两年多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帮湾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14%(未脱贫的仅有全家无劳动能力的1户3人,将由政府兜底帮扶)。在杨荣靖的带动下,原来村里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大为改观,村民们从“要我脱贫”的被动转变为“我要脱贫”的主动。有人说,快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杨荣靖在帮湾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全村脱贫带来的快乐。

精耕脱贫“试验田”

在全村摘帽脱贫后,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成为杨荣靖最重要的心头事。

两年来的扶贫经历使杨荣靖注意到,蚕桑的养殖种植时间为每年的5月至11月;而黑木耳的种植时间刚好是每年的11月末至次年的4月末,这期间桑地对桑农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于是围绕季节性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杨荣靖提出建设“农业银行党建促脱贫产业试验田”项目,探索“蚕桑+木耳”“蚕桑+旅游”“蚕桑+日用品”等发展模式,为村民提供一系列可复制的蚕桑发展新思路。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杨荣靖不仅抓好村里党的建设,还抓实支行党的建设,更积极发挥党建作用促进脱贫攻坚。为了让脑子里的“试验田”项目变为现实,杨荣靖穿针引线,促使陇川县支行党委与帮湾村党总支联合建立“农行陇川县支行党建促脱贫产业试验田”项目,推动帮湾村脱贫攻坚工作持续向好。

“试验田”项目选在蚕桑种植养殖“空窗期”,在帮湾村村委会所在地用桑条制作菌包种植黑木耳,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负责种植、日常管理、销售;合作社社员负责采摘。该项目在促进桑农增收的同时,减少了桑农焚烧桑条对环境的破坏,成为在当地推广利用桑条种植黑木耳的成功案例。

“试验田”项目选址位于233省道边,是盈江方向进出陇川的必经之路。该项目的成功建设让路过的群众看到了农业银行为陇川县脱贫攻坚作出的贡献,这是让杨荣靖深感欣慰的事情——真正做到了不辱使命。

“试验田”项目的成功,让杨荣靖更加坚定了脱贫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信心。经过与村两委沟通协商,他很快确立了帮湾村主要以甘蔗种植为主、蚕桑和烟草两翼齐飞及其他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2018年10月,为弥补林业资源产生收益慢,他建议村里利用林下资源,试点在澳洲坚果林下发展黑木耳种植,目前已在全村范围推广;2019年,他发现农户家中自留地(菜园子)产生收益小,经过多次调研,最终确定与陇川县玖谷农业公司合作种植蔬菜,以户为单位,在自家菜园种植应季蔬菜,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率。目前,帮湾村已形成以长补短、以短养长的长效产业发展格局,扶贫产业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杨书记组织协调能力强,尽心尽责,始终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欢迎。”与杨荣靖并肩作战两年多的帮湾村党总支书记金弄卖说。

如今,帮湾村的道路宽了、路灯更亮了、饮水工程更完善了、村民的口袋更鼓了……有付出就有收获,杨荣靖在帮湾村两年多的扶贫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和肯定。

“驻村两年多来,帮湾村有无数温暖的小事感动着我,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温柔地推着我前进。”说起扶贫成果,平日稳重的杨荣靖不禁有些激动,“与其说是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不如说是我与他们共同成长。”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12/01 1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