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三农

山西大闸蟹何以“爬上”全国餐桌
发布时间: 2024-03-20 访问: 字体:

■陈 慧

俗话说“好蟹不出阳澄湖”。说起肥美的螃蟹,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阳澄湖大闸蟹。阳澄湖水质清澈、水草茂盛、饵料丰富,天然适合大闸蟹的成长。但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质优物美的大闸蟹不再是阳澄湖的专属。近年来,山西大闸蟹就成功“出圈”,“爬”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大型水产市场,山西大闸蟹正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南蟹北养”能够在山西省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一是“稻蟹共生”的养殖模式。水稻田里养螃蟹,稻田为螃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螃蟹又变身为水稻松土施肥的“服务员”。二者相伴共生,相互供给,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贵。这种养殖模式既提高了产量,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实现了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据了解,在山西省长治市,每亩稻田蟹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水稻亩产近1000斤,每斤售价在5元左右。

二是养殖技术的创新。在“稻蟹共生”的养殖模式下,养殖户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技术创新,利用控温、通风、水质管理等方式不断提高螃蟹的产量和质量。例如,养殖户探索出“春季浅、夏季满、秋季定期换”的水质管理办法,有效解决了稻田用水需要与河蟹用水需要的矛盾。

三是生态环境的整治。山西省的大闸蟹养殖村紧邻黄河,有万亩黄河滩涂。昔日,滩涂地满目萧瑟,大面积荒沟闲置。经过一万亩滩涂和荒沟的整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南蟹北养”方能实现。

山西省能够将大闸蟹产业做大做强,要归功于以下因素。首先,大力拓展销售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直播平台深入广袤农村,为“土特产”走向全国提供了便利条件。山西省的大闸蟹养殖户牢牢抓住机遇,通过短视频创作提升产品的知名度,通过直播带货打开产品销路。如今,山西大闸蟹的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已超过3125万次。

其次,持续推进品牌化战略。山西省多地将大闸蟹品牌建设与文旅品牌建设同步谋划和推进,让两者相互赋能。例如,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在薛公滩连续举办五届黄河湿地文化旅游节,并注册“薛公黄河大闸蟹”“薛公黄河滩”“薛公黄河湿地公园”等品牌。当地逐步形成以薛公滩生态为核心,以水产养殖、生态种植、黄河文旅为特色的发展新格局,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再次,优化合作模式。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螃蟹水产养殖项目通过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更好保障。

山西省大闸蟹产业的兴起,也是山西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山西省锚定水产品稳产保供、渔业提质增效、渔民稳定增收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

据了解,山西省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29亿元,稳步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15000亩,建设以陆基池(桶)循环水养殖、大棚渔菜综合种养为主要模式的现代设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800多套、9万立方米养殖水体,打造万亩以上大水面生态渔业示范基地4个。培育“五大行动”骨干基地21个,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3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

山西省大闸蟹产业的兴起,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乡村产业振兴,认清区位优势十分重要。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设施、产业基础等都是重要的发展要素。找对发展路径,既需要依托资源禀赋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进行科学研判,也需要富有预见性,结合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挖掘当地新的发展潜能。

要不断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度。应通过产业联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优化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型业态,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类主体共生的产业生态。

要让品牌建设和数字化营销相互促进。品牌建设为数字化营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数字化营销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丰富的渠道来传播品牌信息、吸引目标受众,助力实现营销目标。

要有大局观,做到顺势而为。应跳出本地看本地,从更大的视野和空间去认识本地特色、挖掘乡土资源。应顺应时代之势,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模式融入产业发展,关注市场动向,全力打造新时代现代化乡村特色产业。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0 11: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