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三农

“一片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发布时间: 2024-03-20 访问: 字体:

▲游玉琼(左)查看茶叶生长情况。

▲永生岩茶厂的师傅讲解茶叶制作过程。

■田颖 宋骁寒

在九曲溪畔、武夷山间,隐藏着一片碧绿的茶园。这里重峦叠嶂、云雾缭绕,岩茶便生长在这独特的自然环境中。

武夷岩茶被誉为“茶中之王”,其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从山林到杯中,岩茶文化代代相传,积淀出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滋养着一方水土,也正撬动一个绿色朝阳产业,书写着“一座武夷山,半部茶业史”的传奇。

近年来,武夷山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文章,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23年,“福建武夷岩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坚守:老手艺绽放新魅力

“和气满六合,灵芽生武夷”。武夷山的土壤条件是岩茶生长的自然基础,特殊的气候则是上好岩茶的催化剂。光照、雨量、湿度在武夷山搭配得恰到好处,共同构成了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韵”。

“从山脚、坑涧到山顶,不同茶叶品种有不同的培植基地,自然环境是决定岩茶风格的重要因素。”武夷山市永生岩茶厂的负责人游玉琼说道,“好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看天做茶、看茶做茶,制茶人需要把控好所有的因素。”

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山的居民种茶和制茶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积淀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茶俗、茶礼、茶艺文化和茶制作技艺。

坚守初心,尊重客观规律,传承悠久的制茶技艺,是武夷岩茶的“长寿”密码。时至今日,凝练着历代茶人智慧结晶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仍旧充满独特的魅力。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游玉琼和师傅们掌握了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等技艺,通过复式萎凋、低温久烘,使大红袍具有“岩骨花香”的独特风味。

近年来,尽管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永生岩茶厂却仍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我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茶,其实手工并不‘慢’,更不落后,恰恰相反,手工是对极致的追求。”与茶叶打交道三十多年,游玉琼习惯用双手与茶叶“对话”,“优良的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再通过传统的制作工艺,才能加工出上好岩茶的醇厚滋味”

传承:老厂房焕发新活力

千百年来,“家族”一直是武夷岩茶传承的重要方式。在武夷山,一代代茶人积极探索将农业文化遗产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的路径和方法。

“我的父辈赶上了党的好政策。1979年,家里的茶园只有5亩,后来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到现在占地达5000亩。”游玉琼介绍道,“到了我这一代,制茶厂房面积近2万平方米,茶叶生产线12条,年产精茶量约200万斤。”

在游玉琼的带领下,永生岩茶厂生产的武夷山大红袍等产品畅销海内外。为了丰富岩茶“基因”,游玉琼还种植了肉桂、水仙等多个茶种,形成了具有观赏性的茶园景观。漫山绿茶树、满眼皆生机的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领路人的多方探索,也离不开农业银行福建南平分行的一路支持。

早在2004年,在永生岩茶厂准备扩大规模之际,南平分行就为其提供了582万元的资金,助力企业成功转型。农行不仅支持了一批像永生岩茶厂一样的优质茶企发展,还在服务传承人上下足功夫。2017年,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农行为每位传承人量身定制了“大师贷”,为游玉琼等符合条件的传承人提供100万元贷款。

创新:老农遗遇上新科技

千年传承中,茶叶也经历着不断的变革。借助现代技术,传统农遗与当下日新月异的科技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青年茶人方舟是游玉琼的儿子,作为“茶三代”,他在成长过程中见证了家中茶园的不断扩大,开始思考新的管理模式。

留学归国后,方舟运用自己的所学所思,将网络化、数据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融入农业生产,让茶叶不再靠天吃饭。通过物联网实时观察茶叶的生长情况,在智慧茶园中安装的气候监测仪的辅助下,合理安排生产时间。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0 1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