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金融课堂

大零售银行转型“新路标”
发布时间: 2014-09-12 访问: 字体:
  编者按:
  近期,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相继在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小微金融等符合零售特征的业务领域进行整合,着力打造“大零售”概念。有业内人士指出,零售银行业务转型成功与否将成为银行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么,新一轮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重点在哪里,银行构建的“大零售”究竟大在何处?本期关注聚焦于此。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中国银行业正在掀起新一轮转型浪潮。其中,以零售业务转型为重点,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构建“大零售”的发展格局。“得零售业务者,得天下,得未来”——在当今银行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势在必行的改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仍然占比较高。然而,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将对银行业的盈利模式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争夺优质客户资源,银行会以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开展市场营销,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将成为趋势,导致传统依赖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向低资本消耗的零售业务、中间业务转型,加快发展高价值回报的财富管理、个人资产类业等。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也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在传统支付领域,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利用大规模客户入口、高效资金处理方式“攻城略地”,市场规模已超过16万亿元,业务量级已与商业银行处于同一等级。在其他业务领域,P2P贷款、众筹融资、阿里小贷、“余额宝”等新型投融资和理财模式也风起云涌,“二八法则”下长期被忽视的“长尾”客户逐渐成为金融机构新宠。更为严重的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凭借其海量数据挖掘技术,直接获取了客户身份、账户、交易和物流信息,引发银行信息脱媒,直接侵蚀了银行的个人客户群体。
  另外,客户行为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对以物理网点为基础的银行经营模式形成全新挑战。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客户真正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皆能操作现金以外的银行业务,客户“离柜化、去网点化”成为趋势。
  面对上述挑战,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实施零售业务再转型战略,构建“大零售”发展模式。所谓“大零售”,其实更多是一种转型理念,体现了银行由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变,意味着银行对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对业务格局的重新构建,方便为个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化服务。
  从实践情况看,工行、建行、中行、交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庞大的客户群体、分布广泛的分支机构、完整的产品线等众多优势,在零售业务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招行、民生等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以财富管理、小微企业等业务为切入点,着力打造特色服务,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在细分市场上建立了稳固的客户基础。

  客户导向是转型方向

  无论定位和战略选择如何,要想在客户营销中取得佳绩,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必须以客户为导向谋划转型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依托新技术,实现客户的精细化管理。云计算和大数据,为银行提供了全新的客户接触渠道和丰富的客户视图,从而为实施精准营销和管理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也意识到了“数据资产”的意义,纷纷加快建立企业级数据仓库,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有效客户信息,通过分析客户的生命周期、生活需求、社会阶层、偏好、消费习惯等差异,实现零售客户的精准细分和营销。
  融入互联网金融,打造多元化的渠道体系。在电子渠道建设上,商业银行正在加快转型,构建涵盖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数据与信息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与电商、第三方支付机构及电信运营商合作,打造以“金融+电商+社交”的在线金融生态圈。在物理网点转型上,商业银行将网点结构由单一的“大而全”综合性网点向多样化、梯次型网点结构转变。部分商业银行则实施“全功能+小而美”建设策略,“全功能”就是要打造“品牌旗舰店”,其特点是透过全功能来展现品牌实力,让客户信赖,提升品牌能见度;“小而美”就是建设社区银行和自助银行,将原来的高柜交易功能转由自动化机器来做,满足新型城市化等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延伸银行的服务半径。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在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一定程度后,银行竞争主要依靠的将不再是价格,而是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共享,并有效利用第三方资源,打造灵活的产品创新体系,实现零售产品的快速反应、快速研发、快速推广和精细化评价。同时,积极探索客户服务的新方式和新手段,紧紧围绕客户拓展、经营和挽留的全流程服务链条,通过深入推进客户管理、改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体验等方式,全面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