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金融课堂

新冠肺炎疫情下养老金基金更应坚守价值投资
发布时间: 2020-03-02 访问: 字体:

■刘海宁 王何鸣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是一种难以预测的不可抗拒性干扰。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关系到大家的退休生活保障,因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其投资理念与策略备受关注。

■短期冲击有限

板块分化继续

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需求侧、供给侧负面影响明显,消费、投资、进出口均受到冲击,居民消费抑制、工人复工延迟、企业停工减产等对交通、物流、旅游和线下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以及房地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行业冲击较大,而医疗、线上服务等行业受益。

我国经济从长期来看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新冠肺炎疫情终究是一次性冲击现象,总体是可预期、可恢复的,对社会总需求、生产要素供给和潜在经济增长能力都不会产生长期影响。多数受冲击的行业会逐步得到修复,部分行业需求有望得到补偿性弥补,潜力得到加速释放。工业互联网、5G网络、人工智能、线上服务等行业迎来中长期利好。

新冠肺炎疫情暂时影响资本市场情绪,造成金融市场波动。从短期来看,由于政策面支持,春节后市场资金整体流动性宽裕。股市方面,指数单日巨幅下跌后加速回升,三大指数均回补节后跳空缺口,沪指收复3000点,创业板创出2016年以来新高。各板块呈现结构性行情,科技、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板块涨幅居前。债市方面,利率债收益率整体下行,随后长短端走势分化,收益率曲线走峭。信用债收益率也主要呈下降趋势,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走势不一。

从长期来看,预计疫情得到控制后,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相对宽松基调。股市有望整体回归价值投资,板块分化或将继续。债市收益率维持区间震荡或小幅反弹的概率较大。

■坚持三大理念

强调绝对收益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三支柱”构成。养老金基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退休生活保障,具有重要性、长期性、累积性的特点,对资金安全要求高。

因此,养老金基金投资应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分散投资的理念,强调绝对收益。需高度重视大类资产配置的作用,建立包括中长期资产配置和资产再平衡在内的资产配置体系。根据中长期经济走势,合理配置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和其他资产,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适度动态调整,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基金收益。

在权益市场方面,应聚焦投资标的长期价值,追求长期年化收益率,降低对于短期价格波动的关注。具体建议:

以中长期视角应对市场走势。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个股短期面临下跌压力,但回顾历史,无论是受“SARS”疫情影响,还是受熔断机制实施等短期事件影响,整个市场的价值股增长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短期事件冲击或是一个不错的资产配置时点。因此,应坚持既定的中长期价值资产配置计划,评估公司的长期价值,并抓住风险充分释放后的配置时点,择机调整优化持股结构。

不宜过度追逐短线热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个别行业迎来了短期需求的爆发性增长。但疫情过去后,部分行业或公司会面临需求减弱、库存过剩的困境,且由于没有长期研发投入,难以形成竞争壁垒,预期收入将快速回归原位。这些短期炒作的行业板块看似有短期机会,但基于跟随价格波动的择时投资,波动大、风险系数高,进入和退出时点也很难掌握,容易追涨杀跌,大概率不如坚信投资标的跨周期价值回归更能获得收益,成本也更低。因此,如果没有提前布局、研究相关行业,建议对事件驱动、没有中长期价值支撑的短线概念保持谨慎。

关注长期估值提升的新业态。“SARS”过后,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传统零售业也加快线上业务转型的步伐。新冠肺炎疫情后,预计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问诊和生鲜电商等受疫情催生、具有中长期驱动力的“5G+数字经济”行业将迎来爆发性发展机遇,建议重点关注,并择时择机进入,既能平滑基金总体波动,又能获得长期资产增值收益。

在债券市场方面,建议关注疫情扰动带来的利率债波动性交易机会。“SARS”疫情期间,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最大调整幅度为93bp,且波动幅度较大。目前短期资金面对债市形成支撑,预期经济逐步反弹后,货币政策节奏也会有所变化,受基本面与政策面影响,债市中短期波动性或将加大。建议密切关注货币政策导向和债券市场走势,考虑适当拉长利率债久期,寻找波段交易机会,赚取资本利得。在目前债市总体静态收益率较低的背景下,增厚养老金基金的安全垫。

此外,建议关注部分行业的信用债风险。为缓解融资贵融资难,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大对重点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中小企业帮扶力度,信用债市场总体风险可控,但仍需密切关注债券存量较大、现金流资金链紧张、融资能力弹性较小以及政策扶持较弱的行业个券的信用风险。鉴于养老金基金投资偏向中高等级信用债的属性,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信用债年内到期高峰临近等因素,不宜为赚取信用利差过度下沉信用资质。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养老金融中心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