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特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月末特刊

民之所望 施政所向
发布时间: 2014-03-07 访问: 字体: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北京。就在北京春日明媚的阳光之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代表本届政府交出施政成绩单——作政府工作报告。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全文16000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众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均有所回应,其中,不乏“给力”之词、“暖心”之词、“务实”之词。
  请您和本报记者一起,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蕴藏的改革大势,以及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与点评。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改革”无疑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将2014年的重点工作部署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政方针紧紧相扣。那么,怎么改、从哪里开始改,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上述标准为改革之路指明了方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报告提出了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而关于实现上述目标所要把握的原则和政策取向,李克强具体提出了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等。
  会后,记者在会场外偶遇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就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李稻葵表示,7.5%是一个较积极的目标,实现起来要作出很多努力。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问题,李稻葵引用了报告中有关“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表述后,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保增长”目标面临不小的挑战,但没有必要推出短期刺激举措,除非世界经济出现重大极端情况。
  引金融活水解渴实体经济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督”、“抓好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这些事项均被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针对2014年重要领域的改革目标之中。对此,李克强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区别情况,分类推进,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而在这众多的重点改革领域中,有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尤其引人关注。为此,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农行甘肃分行行长许锡龙。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金融体制改革最终效果的提法,也是令许锡龙代表倍感动力和压力的内容。“总理报告中的这个提法非常关键。目前的情况是‘水’也有,‘树’也有,为什么就无法形成有效互动呢?”
  对此,许锡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金融之水无法解渴实体之树,是由供需双方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造成的,其核心是制度错配问题。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供给一方,制度设计大同小异,主要参照的是国际通行标准,较适应发达经济体和成熟市场;作为需求一方的小微企业、“三农”客户却大多地处经济不发达、市场不成熟、环境和条件较差地区。由此供需双方就形成了制度错配。要想解决制度错配,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降低门槛,以更低标准和条件准入客户,还需要市场环境和实体经济市场主体不断发展,更好地与现代金融制度衔接。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2/29 1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