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特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月末特刊

强化监管莫让带货变“带祸”
发布时间: 2020-08-27 访问: 字体:

■王 皎

就在几天前,花西子的打假负责人联合警方“端掉”了一个假货窝点,这个窝点隐匿在一个商铺林立的地方,周围拥有大大小小的商铺数千家,正是当地重要的直播电商供货集散地。

警察到场时,窝点中两个近百平米的大仓库里摆满了没来得及打包寄出的快递盒,现场查验出上万个化妆品假货品牌,涉案金额达几千万,他们仿冒花西子、SK-II、Dior、雅诗兰黛、MAC等众多当下热销品牌。

不止上文这一个案件,不止是化妆品品牌,各种仿冒商品正在以庞大的体量涌入淘宝直播、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直播带货及内容电商市场。

从直播平台购入的阳澄湖大闸蟹,被曝出并非产自阳澄湖;原本购买的玫瑰花礼盒,收到时却存在枯萎、腐烂现象;甚至在直播展示环节,“不粘锅”在众目睽睽之下粘锅了……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直播购物“翻车”?

在今天,直播把单向购买变成了双向互动,一个个手机屏幕上“所见即所得”的产品,在主播“买买买”的呼声中,被消费者一一收入囊中。然而这样的网购方式,却并非没有风险。

近年来,直播经济作为数字经济下的创新型网络应用,迅猛发展,风头日盛。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其优势进一步凸显,在消费市场上“大显身手”。无论是县长携手艺人在直播间为农特产品代言,还是颇有心得的网红博主实地踏访产地,现播现卖,在无数人眼中,直播经济已然成为新的互联网风口。

然而,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播经济的“消费槽点”更是与日俱增。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618 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指出,在有关“直播带货”类负面信息中,刷粉丝数据、销售量刷单造假成为了投诉的重点。这些传统电商固有的问题,在直播电商中表现得更加直接和严重。凡此种种,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加损害着直播经济的未来。

直播经济作为新兴经济难免经历粗放增长阶段,但它发展至今,亟需我们配套相应的规范管理措施,强化其监督管理。

面对直播经济中的种种乱象,政府部门已经在发布相关管理办法,如中国商业联合会已要求其下属的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制定《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等标准,中国广告协会已于7月1日正式出台《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同时,部分行业专家也对直播经济的行业规范提出了建议,包括带货的目的、产品都要慎重选择,要符合自身的定位和大众的期待。

主播和商家必须筑牢诚信基石,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严格把关、权责分明,制定详细的责任制度和工作流程,杜绝问题商品进入直播清单,做好应急预案和售后服务。

直播平台作为直播活动规则的制定者,以及直播技术的重要供应商,在为主播和商家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完善内容审核及诚信评价机制,加强规范引导,约束商家行为,做好直播的监督工作。

直播经济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经得起考验,走得稳健而长远。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2/29 1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