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特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月末特刊

文化产业东风劲吹
发布时间: 2023-12-29 访问: 字体:

■王实 于熙

年初春节档电影市场火爆,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出游人数再创新高,线下演出市场一票难求……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2023年我国文旅市场的强劲活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文旅产业加速复苏,新业态不断涌现。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619亿元,同比增长7.7%。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消费升级,已成为我国文旅产业新发展阶段的三大特点。

影视行业万象回春

“这一年,我感觉一切都回来了。观众回来了,自己的信心也回来了。”北京某电影院值班经理林先生对笔者说。今年,我国电影市场全面复苏,国产电影表现亮眼。截至12月19日,中国累计电影票房超过530亿元,较去年增加200多亿元,而票房前十名均为国产电影。

解码今年热门电影的“流量密码”,不难发现,这些电影兼具创意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它们或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或是紧扣当下社会热点话题,以独特视角呈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例如,《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将商周之变的壮阔历史戏剧化地呈现在荧幕之上,让观众跟随少年姬发完成一场“游子归家”“文化寻根”之旅。《满江红》以悬疑喜剧的外壳包裹着“精忠报国”的内核,歌颂了岳飞的赤胆忠心,更歌颂了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铮铮脊梁。《孤注一掷》直面电信诈骗,揭露了诈骗集团的邪恶本质,给所有人敲响警钟。这些热门电影题材各异,大胆尝试了多线叙事、碎片叙事等新颖表现手法,凸显了多元共生的华语电影新生态。

2023年的国产电视剧同样亮点颇多,“减量提质”成为关键词。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总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109部、3223集,部数同比下降7.6%,集数同比下降18%。

国产电视剧集数少了,精品却多了,收视率和观众口碑也提升了。“还记得年初的时候,全办公室都在讨论《狂飙》,好久都没出过这么火爆的剧了。”广州的孙先生表示。“以前我看国产古装剧都是两倍速,今年看《长相思》和《古相思曲》可是一秒都没舍得快进”,上海的欧女士幽默地说。

从创作上看,今年的国产剧呈现“新”和“实”两大特点。表现手法“新”。“我觉得《欢颜》拍得最有新意,这部剧用公路片的形式去讲一个红色故事,有幽默和热血,也有极致的浪漫主义。《逃出大英博物馆》这类微短剧也让人眼前一亮,很好地展现了自媒体的责任与价值。”青年导演韩先生说。作品内容“实”。《2023中国剧集发展报告》显示,前三季度,现实题材电视剧数量占总部数的81.65%。像是《父辈的荣耀》这类的年代剧凭借年轻演员的加入、创作视角的年轻化,正赢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放眼全球,今年的国产影视“出海”捷报频传。悬疑剧《平原上的摩西》成为首部入围柏林电影节的华语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导演辛爽凭借该剧在第2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获奖。《流浪地球2》先后在海外39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海外票房超1亿元人民币。“今年我明显感到中国电视剧更新得更及时了,很多剧集中国那边刚播出,越南这边就有了带字幕的版本。翻译质量也比以前高了很多。”越南青年阮女士在视频网站留言说。

与此同时,国产影视的“出海”合作也从落地播出、版权售卖走向更深入的“改编权”输出、中外联合开发等。例如,长信传媒和爱奇艺合作的《灵魂摆渡·南洋传说》选择在东南亚地区搭景拍摄,并且聘请当地演员、工作人员参与影视表演和制作。这将进一步增强该IP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年末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电影推介会暨第一届全国电影交易会上,《再团圆》《红猪》等24部影片完成分线发行签约。所谓分线发行,是指一部影片可以不再由全国院线统一放映,片方可以选择提供较优条件的院线或影院投资管理公司进行交易。分线发行模式是国内电影产业的一项重大探索。分线发行将提高影院和银幕的利用率,提高放映方的收益。由此可见,中国电影行业正在探索市场主导、灵活协商的交易新方式,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总体来说,影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作者的匠心精神、先进的制作技术、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观众的支持。影视行业应继续推行精品化策略,勇于在艺术手法上进行创新,以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赢得观众的口碑和赞誉,最终实现“双赢”。

文旅融合焕发活力

奔赴一场心之所向、说走就走的演唱会;放松身心,和朋友在草地音乐节劲歌热舞;沉淀心灵,聆听一场治愈系的音乐会……2023年,伴随演艺市场的强势复苏,各类演唱会和音乐会回归大众视野,新业态、新空间演出明显增多。与此同时,“文”与“旅”相互助力,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从合肥跑到上海看演唱会的小雨表示:“我们这次不只是来看演出的,还要在上海玩两天,去趟迪士尼,去外滩品尝一下上海美食。”笔者在演唱会开始前一周搜索了演出场馆附近的酒店,发现1.5公里内的快捷酒店已全部预订完,一些高档酒店也只剩下寥寥几间千元以上房间。很多酒店的价格比中秋、国庆的时候还要贵。“为了省钱,我跟朋友提前几周就预订了酒店,提前规划好了上海行程。”小雨告诉笔者。从小雨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演出活动对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在当前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向好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从小吃售卖的“地摊经济”到夜游再到火热的“Citywalk”,很多城市逐渐形成“演出+旅游”的新型经济模式。而演艺市场在二三线城市的下沉,也正在给中小城市带来更多文旅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展示出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中提出,增加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供给。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3.74%。全国演出市场累计观演人次达到1.11亿,呈现供需两旺的格局。其中,演唱会、音乐节是观演人次最多的两大业态。

今年,“演唱会经济”成为多地拉动消费的新引擎。例如,周杰伦在天津连开4场演唱会,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刺激了当地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周杰伦天津演唱会现场观众总计18.5万人次,其中本地观众占比38%,外地观众占比62%,累计带动综合消费超30亿元。周杰伦天津演唱会期间,天津酒店订单同比增长447.7%,相较2019年同期增长136.8%,机票、火车票、门票等整体出行订单同比增长269%。

总的来看,2023年各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激活文旅融合发展“一池春水”。文旅融合的新思路、新业态、新机遇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跨区域合作与经济复苏。未来,从产业规划角度,各地应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推动构建类型多样、分布均衡、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文旅供给体系,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

“博物馆热”彰显自信

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么博物馆便是最好的阅览室。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记录了文明的发展历程,延续了人类的精神文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10.4万家博物馆。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截至今年5月,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6565家。“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博物馆文化活动。

2023年,各地博物馆也相继迎来客流高峰。相关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国内博物馆旅游热度环比上涨超过4倍。在首都博物馆,讲解员李女士每天都会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她观察到,无论是周末还是工作日,博物馆总是人头攒动,观众们对文物的热情和好奇心从未减退。

有一次,李女士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讲解一件汉代玉器。老者对这件玉器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问得十分仔细,对玉器的纹饰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老者还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在考古工地上的经历,让李女士深感他对文物的热爱与敬意。

还有一次,一个小女孩在听完讲解后,主动要求为其他观众进行复述。虽然她的语言还有些稚嫩,但她的认真和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李女士看到这个场景,心中不禁感慨: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很多博物馆也引入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这不仅能使观众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也进一步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来北京旅游的小崔是陕西某大学的讲师,她表示:“博物馆体现了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文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留出半天到一天的时间逛逛博物馆,它就像一个窗口,向我展示了这个地方的文化民俗。”

博物馆是岁月的沉淀,也是历史的珍藏。大众通过博物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解锁”陌生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博物馆开始在乡村“遍地开花”,浙江、江西、山东等地纷纷扶持培育了一批类型多元的乡村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让乡土文化成功“出圈”,成为振兴乡村文化、展示乡村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热爱历史文化的游客也纷纷将目标转移到乡村博物馆,去体验“乡愁”。

在一家央企就职的“80后”小沈是一名“博物馆迷”,他的梦想是利用假期走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在上个假期,他走进了自己家乡济南的济水韶音博物馆。该博物馆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线,内设二十多处展厅,展品达1万余件。小沈告诉笔者:“这里有很多代表‘乡愁记忆’的老物件和生活器物,比如农耕工具和书画。很多展品还是我小时候见爷爷奶奶用过的,简直让我一秒回到小时候。”乡村博物馆是一座“记忆馆”,连接了乡村各个年代居民的共同记忆。乡村博物馆也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对于焕发乡村社会文明新气象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也能深度挖掘消费潜力,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活力。未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继续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从时代的脉搏中把握艺术脉动,创新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2/29 1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