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特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月末特刊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向实
发布时间: 2024-03-29 访问: 字体:

■高惺惟 范伟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目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谁能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谁就能够掌握发展主动权,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引擎,深刻反映出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向“质”的突破的发展现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的重要途径,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全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需要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动能。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着力点在“实”,要立足实际,了解本地优势和短板,善于错位发展,找准定位,精准发力。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切忌相互模仿,出现“同质化新质生产力”,要谨防脱离实际、盲目攀比等不良倾向。各地要结合自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条件、科技基础,依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认清、发挥、拓展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动能。

推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要推动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持续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逐步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的结构性矛盾;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优先布局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强化东部地区示范引领作用。当前,东部地区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愈加明显,要充分发挥现代制造业领先、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要着眼全局,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提升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巩固中部地区区位优势及产业优势。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要着力促进生产要素流通循环,发挥中部地区连接东部、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纽带的作用;发挥能源丰富等产业优势,承接沿海地区及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融合。

提升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培育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切实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保障能力;依托东北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强化新技术赋能,培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冰雪经济等新的增长极,增强发展新动能。

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

产业是实现人才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落脚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突破口,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作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是新科技应用的重要领域,具有技术密集、产业链条长、前景广阔等特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应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领域、跨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领先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掌握战略主动权。

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未来产业包括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计算机等产业,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前沿性、颠覆性的特点。布局谋划未来产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持久发展的动力,能够激发新动能。目前,我国传统产业面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产业“大而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组织优化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 “一哄而上”的短期行为,防止出现优质资源分散错配的现象。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一方面,传统产业数量多、占比大,其升级所需的技术能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和需求等机遇;另一方面, 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等支撑。

激活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革新动力。

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科技体制仍存在突出短板,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未破除,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各类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有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研发基础雄厚及人才、技术、资金聚集等优势,推动企业向关键性领域集中,优化创新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要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强对民营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降低民营企业创新风险,提升企业创新意愿;要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拓宽数字化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全力破除妨碍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营造公平竞争、鼓励创新、容错宽松的创新环境。

此外,人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有效推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与能动性,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培养政策,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9 09: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