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特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月末特刊

向新而行不止于“+”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 2024-03-29 访问: 字体:

■车 宁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逐渐由强调高速度转而聚焦高质量。也正是在这个十年中,“互联网+”从线上席卷线下,从网络世界渗入实体经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相应商业模式的迭代创新,推动了创新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弘扬,中国由此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互联网+”沉淀的先进算力和海量数据基础上,人工智能逐渐从实验室的概念原型走向规模化的生产应用,成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未来可期。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演变逻辑

时间回到2015年3月5日,在当时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行动计划第一次被提出,《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于同年7月发布。在这份指导意见中,“互联网+”第一次有了规范定义,即“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之前,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已在社交、电商、游戏等领域小试牛刀,但受传统思维、机制的束缚,“互联网+”还只是在存量之外做增量,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尚未完全展现。在国家决定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后,蕴藏在社会各界的创新热情被极大调动,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到抖音、美团、拼多多、小红书,一家家现在如雷贯耳且已深入百姓生活的领先科技企业从当时的创业团队脱颖而出,逐渐拥有了和世界科技龙头竞争的实力。

“互联网+”行动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一批现象级企业的崛起。从宏观角度看,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4年的16.2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50.2万亿元,数字经济所占GDP比重也从25.1%增至41.5%,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看,“互联网+”从提供新的经营渠道入手,通过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促成相当数量传统企业乃至传统行业实现了现代化经营和数字化转型。正是在“互联网+”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具备了赖以开展的产业、技术、数据和人才储备基础。

实际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前所述,早在“互联网+”行动期间,人工智能作为互联网的一类生产工具,已经初步应用于工作助理、客服应答乃至风控运营等场景中。然而,人工智能从互联网的附属地位走出,真正成为“人工智能+”行动的主角,还有赖于“西风东渐”的推动。

按照行业通行说法,所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其基本逻辑在于通过对智能运作机理的探索、重现,试图以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模拟人类智能,以相似的方式、更高的效率投入生产。

从2022年中期开始,OpenAI重磅推出的DALL·E 2以及其后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等文本转图像生成模型逐渐“出圈”,同年11月底推出的明星产品ChatGPT更是激起世界各国企业民众的强烈兴趣。不仅如此,OpenAI在今年2月再上层楼,重磅推出文生视频模型Sora,一方面能够提供画面更精美、情感更细腻、细节更丰满的视频生成服务,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人工智能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有了质的飞跃。从ChatGPT到Sora,OpenAI不到两年里实现了技术超预期跨越,背后折射出人工智能算力的大幅度提升震惊了世界,也使国内相关机构心驰神往。

赋能实体经济未来可期

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明星产品预示了更智能的未来。前期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技术、数据等积累,我国所拥有的世界范围内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以及庞大人群所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都为人工智能在我国的落地提供了现实土壤。有鉴于此,9年后的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由此走向舞台中心,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从“人工智能+”所蕴含的发展潜力看,其对相关产业的赋能将更加深刻,“+”的维度也更加丰富全面。在工业制造领域,“人工智能+”能够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管理运营等各方面系统发力,基于效率提升重构产业形态,驱动智能制造统领下的多元化创新。在消费零售领域,“人工智能+”在前期互联网商业模式基础上,更加专注于供应链智能管理和流量、用户智能运营,通过市场营销工具的智能创新,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更高维度的平衡。在金融领域,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金融强国目标,“人工智能+”能够基于数据智能分析,更加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痛点,在财富管理、信贷审核、合规风控、客户服务等方面提质增效,真正惠及实体经济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相较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更为硬核,对生产关系、产业形态、居民生活面貌乃至国际竞争格局的影响也更为深刻。为将“人工智能+”行动落在实处,社会各界有必要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将“+”盘活用好,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唯有如此,才能再续“互联网+”发展辉煌,基于“人工智能+”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为丰沛的中国力量。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9 1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