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调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调研

立足发展痛点谋求金融创新
发布时间: 2016-08-24 访问: 字体:

■乐冬

2015年底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国家瞄准农业领域发展问题所拟定的极具针对性、战略性举措。会议指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引发农村市场的重大变革,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应尽快找准发力方向,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与金融转型升级稳健经营的双赢局面。

目标下的发展痛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目标中,可将“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视为最终目标,如要达成这样的目标,现在“三农”领域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待深化改革。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制度,才能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这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基本路径,在稳定的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之下,赋予农民充分的土地权益,让农村土地资产流动与变现,才能从根本上力促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和推进。从目前来看,金融机构在该领域还存在支持不足、产品服务缺乏创新性等问题。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待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向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既有技术指导、农机维修、统防统治等产前产中服务,又有加工、贮藏、流通等产后服务。其直接服务于农业产业链,可为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提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不完善,基础较为薄弱,主要存在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等问题。其中金融供血不足问题较为突出,据统计,我国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比率较低,如面向农业的金融、保险、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以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投入为特征的中间投入率低于50%,且传统的生产性金融服务模式较为滞后,不能适应当前的现状,严重阻碍了该产业的发展。

方向下的金融支持

长期以来,受制度、规模、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尚不能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金融业应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辨明改革方向,科学制定改革策略,有序加强金融创新,为确保改革目标顺利达成提供有力支撑。结合上述痛点,笔者建议,金融机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创新:

把握政策走向,创新土地金融服务模式。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村地区确权颁证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务院的相关安排,到2018年底之前要完成所有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2016年3月,农业部、人民银行等联合印发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指导意见,试点开始正式施行。对金融机构来讲,这均是利好的政策讯息,其中也蕴含着市场机遇。金融机构应创新“两权”抵押融资模式,开发“政银保”、多户联保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保障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有序开展,不仅要发挥土地经营权的抵押担保价值,更要发挥好地上附着的设施设备、种养物、龙头企业品牌和商誉等综合担保价值,扩大融资额度;合理确定“两权”抵押贷款要素,努力做到贷款期限与经营周期相匹配,同时合理确定“两权”抵押贷款利率水平,切实降低农民融资成本;提高“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办理效率,引导其通过抵押申请材料清单列表、上墙公示和限时办结等措施,确保抵押贷款办理简便高效。

创新农业产业链金融,提高农业产业效率。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及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愈来愈高。金融机构要找到突破口,必须从过去的“以银行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农户的生产实践需求为出发点,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与农户共同发展。从整个农业产业链来看,应开拓产前的农资购买融资、农机贷款或融资租赁等,产中的保险融资、飞防等农业服务融资等,产后的远期、期货等金融服务、经销商交易融资等业务。

作者:大北农集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