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调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调研

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监测与应对
发布时间: 2020-05-06 访问: 字体:

■刘云泽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遭受冲击,特别是欧美实体经济受拖累,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动,使得相关信用风险在国际银行业逐渐暴露并传导。在经济全球化及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与欧美大型银行的合作日益密切,应高度关注其信用风险的变化并妥善应对。

整体情况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受疫情影响,欧洲主要经济体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2020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将分别萎缩6.5%、7%、7.2%、8%和9.1%,美国较欧洲表现略好,预计GDP将减少5.9%,欧美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严峻。

通过对欧美主流大型银行近期三大国际信用评级变动、一年期CDS(信用违约互换)利差走势、股票价格波动、经营表现等方面的监测,可以看到,疫情对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已逐步显现,信用风险上升的概率大幅增加。

美国银行业、部分欧洲大型银行先后被下调评级。3月18日,惠誉宣布将美国银行业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主要调整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的影响使银行利润承压等。据不完全统计,近期约15家欧洲大型银行被下调评级或列为负面观察,其中不乏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意志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

疫情对欧美银行的营销、招聘及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带来多方面直接影响。加之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区域经济低迷等其他不利因素叠加,欧美银行业经营面临较大的挑战。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已先后宣布取消原定的派息计划并暂停股票回购。根据最新公布的美国主要银行一季度经营数据,盈利大幅下滑已成共性,富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90%、70%、46.9%、41.8%。

在当前全球疫情拐点尚未显现、区域管制措施持续延长的背景下,疫情的长期影响将更加持久而深刻。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商业零售等行业的恢复将面临较大挑战,债务违约事件及风险将进一步暴露,消费萎缩、企业停工、产业链阻断的情形也将进一步加剧,由此而引发的企业经营困难将大幅增加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

传导影响

当前,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的合作往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业务领域合作,以贸易融资、国际结算、担保最为常见,外资银行在其中往往是中资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方;二是金融市场业务领域合作,外资银行是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交易的直接对手方;三是股权投资领域合作,部分大型中资银行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入股或控股了部分外资银行,其在当地市场的风险情况将对相关中资银行整体经营表现产生影响。

在上述合作范畴中,国际业务领域的合作涉及面最广,对风险的反应和传导也最为直接。我国是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复产复工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更好地确保我国金融稳定,更好地为中资外贸企业提供有力支持,是我国银行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六稳”“六保”的题中应有之义。

措施建议

切实加强风险监测,提升全球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国际业务开展较多,特别是国际化发展走在前面的中资大型商业银行,应将此次疫情作为提升全球风险管理能力的契机,增强风险意识,对全球市场、行业、主要合作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的跟踪与研判,通过设置监测指标及标准、开发压力测试模型、构建预警反馈机制、加强总部与境外机构联动、与外资银行共享信息等手段,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及时隔离与化解风险。

在监测内容上,应重点持续关注以下几方面:银行所在地或主要业务开展地疫情扩散情况、持续时间及对经济的影响;银行整体经营情况(包括运营情况、资产负债水平、盈利能力、资本充足水平、资产质量等);银行业务是否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石油上下游等产业中聚集;银行客户是否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特别是其中小微企业客户情况,后续还需关注个人业务影响在疫情后期的释放等。

及时调整风险偏好,建立更加敏捷、高效的外资银行授用信管理联动机制。一方面合理确定授信规模、业务类型及可适用期限,有针对性地对用信业务采取增信措施,进一步加强用信后管理。另一方面在积极支持“稳外贸”的前提下,引导和扶助进出口企业发展与低风险地区的业务,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服务、更专业的风险政策咨询,涉及同业用信的,优先匹配风险较低的外资银行作为业务渠道或交易对手方。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