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调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调研

下好城乡“一盘棋”写好养老“大文章”
发布时间: 2024-03-13 访问: 字体:

■田 颖

子女不在身边,也有人24小时照料;不用出门,助餐、理发、助浴等服务送到“家门口”;小病小痛不用跑医院,享受“一站式”医疗服务……近年来,从互助养老、助餐助浴到医养结合、康养旅居,围绕城乡养老服务推出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催生银发经济加快发展,推动老年人的“幸福愿景”一步步变为“幸福实景”。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如何让城乡老年人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成为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发展银发经济作出系统谋划。面对养老难题,如何兼顾产业与民生,在挖掘巨大市场潜力的同时赋能优质老年生活,让农村老人享受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各方还需在探索中不断创新思路与办法。

“不离乡”:绘出养老新图景

居住分散、缺乏照顾,加上人口深度老龄化……在“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湖南岳阳华容县三封寺镇华一村,在政府、社会、家庭共促之下,这道看似难解的农村养老问题,正在被悄然破解。

“之前我感觉挺孤独的,孩子们外出打工了,平时有个头疼脑热,他们不能及时赶回来照顾,尤其到了冬天,吃饭都很困难。”74岁的万大爷回忆道。和万大爷有类似经历的老人,在华一村还有不少。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曾是一些空巢农村老人的生活日常。村民居住分散,导致养老资源闲置;留守老人有需求,却舍不得花钱。万大爷的故事折射出当前农村养老的现状与困境。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城镇高出7.99%和6.61%。和城市不同,农村养老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再加上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让养老成了不少老人难以言说的“老大难”。

不离乡邻、不离乡土,是大多数农村老人都有的养老情结。2020年,华一村互助养老协会应运而生:组织相对低龄、身体好的“小老人”发挥余热,服务高龄和身体较差的“老老人”,实现以老帮老、“抱团取暖”;会员参与自助互助志愿服务便可获取积分,并可使用积分在协会兑换生病照料、日常用品、免费午餐等各种服务……

三年多来,华一村通过发挥农村血缘、地缘、亲缘关系和邻里守望传统等优势,以宜康中心为载体,有效解决养老服务进村到户的落地问题,打通了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今,万大爷每天都来宜康中心,里面提供的餐饮、娱乐、保健等各种服务让他的晚年生活更加有滋有味。“白天不愁没人陪,生病不怕没人管,有免费午餐,劳动还能换积分兑日用品。”万大爷对新生活赞不绝口。

类似的创新在各地不断涌现:在内蒙古赤峰市,富康新村探索出了“产业+互助”的养老融合模式,切实改变老人的生活面貌;在河南省南阳市,崔家村利用智慧医养服务平台,为居家老人打造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北京市怀柔区,上镇村将“前院养老,后院民宿”的设想变为现实……

从互助积分、产业养老、智慧养老到“民宿+养老”,一个个小而美的农村养老睦邻点建设正酣,一个个提质升级的养老机构活力涌动。

各地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类型的养老需求,建立完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绘制出一幅幅适合农村老人的养老新图景。

《意见》针对性提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为农村养老奠定了政策基础。在长期研究养老领域的专家看来,不同新型养老模式的兴起,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提供了更多有效的途径,不仅对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探索推动市场化、可持续解决农村养老化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人下乡”:乐享田园新生活

拥有一间农家小院,耕几分闲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慢生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是不少久居城市的“上班族”退休后的理想生活。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已有不少老人寻到了心中的那片“桃花源”。

位于朱泾镇的享莱乐社区是由村民闲置住宅改造而成。从健康护理到社交活动,在这里,老人们不仅可以享受社区“管家”式服务,还能定期参与丰富的康养活动。社区运营几年来,已汇聚了一大批来自城市的“银发”住客。

“相比于上海城区的老旧小区,享莱乐生态田园式的乡村环境其实更适合养老。为了进一步服务好老人,我们还专门加装了电梯,进行了室内装修和适老化改造。此外,乡村有大量的闲置住宅资源,以‘康养’为衔接点,有利于解决空心村和城市养老难的双重困境。”该社区经理王凯对笔者说,“我们还会定期举办社区活动,满足老人社交与情感的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生态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优化提升,为‘田园康养’产业发展筑牢了基础。很多城市老人来到村里,会买很多土特产寄回家,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人下乡货进城’。”王凯说。

乡村生活虽然安静舒适,但想要过上田园养老生活,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考虑。如乡村交通、就医、冬季供暖等条件和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此外,乡村养老生活也离不开财力保障。

为了解决老年人的租金问题,享莱乐与建设银行合作,让“存房养老”模式有效续上了“资金链”。退休老人可以选择把住宅委托给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进行资产管理,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有了这笔收入,老人就可以支付各类适老服务费用。

朱泾镇“存房养老”模式是金融机构持续发力乡村养老金融的一个缩影。根据相关预测,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到2035年将达到30万亿元。从社会需求、产业趋势来看,“银发经济”已成为一片“新蓝海”,等待各方耕耘培育。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基础仍比较薄弱,资金需求体量大、回报周期长是养老产业发展遇到的共性难题。”交通银行办公室研究员李菲分析道,“相比城市,金融机构面向农村提供的养老产品明显不足且同质化严重,对乡村养老的金融供给力度和强度有待加强。”

“供活水”:选准服务新路径

养老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在政策指引下,各级金融机构正紧抓“银发经济”机遇,推进乡村养老金融发展。

走进浙江省永康市洪茂村养老院,老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或闲唠家常,或活动筋骨,或享受阳光,一派温馨闲适、其乐融融的幸福景象。农业银行浙江永康五金支行通过落实“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将当地农村老人就近养老的愿望变为现实。“在了解到洪茂村养老院的需求后,我们以最快速度为养老院办理了3000万元的普惠养老贷款。”该行负责人王晓婕说。

在广东,农业银行广东韶关分行探索推出的“数字乡村医共体智慧医疗场景”,让病患在基层卫生机构的就医体验得到很大改善。“只需要在微信小程序上点一点,就可以完成挂号、缴费等操作,现在去卫生院看病,真的太省事省心了!”韶关当地村民赵大爷点赞道。

站在“银发经济”风口,金融机构正着力提供更多元、更完善的养老金融服务,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让“养老”真正变为“享老”。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农业银行养老机构贷款余额65.22亿元,较年初增加5.21亿元;建设银行创新信贷产品与业务模式,将养老产业纳入优先支持行业,开通资金审批快速通道。

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质效的关键在于聚焦“老”字,做好“加”文章。“除了提供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外,养老金融还可以与相关领域结合,支持发展‘银发+休闲农业’‘银发+文旅’等产业的同时,推动养老旅游、康复和养老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商业银行从事养老金融服务的人士表示。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13 10: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