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调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调研

夯实安全根基 走稳增粮之路
发布时间: 2024-04-10 访问: 字体:

▲图为贵州毕节黔西市雨朵镇蒿枝村,农民正在田间管护土豆苗。周训超摄影

■钱 龙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那么,为何要进一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何称之为“新一轮”?接下来该如何发力?笔者认为,可从安全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来理解这一重要部署。

底线要求

就安全逻辑而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是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2009年启动实施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从1万亿斤提升到1.1万亿斤。事实上,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已达1.34万亿斤,远超预期目标。2022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3年和202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做出部署。此次《行动方案》的通过,是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又一重大举措。

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是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在未来一段时期,现有产需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需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只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有能力掌控和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好稳定安全供给,力求在更高水平上保障粮食安全,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线任务。

底气所在

从历史逻辑来看,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是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新时代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指明了战略方向。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行动,有利于降低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相关研究显示,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峰值9亿吨,粮食产量将达到1.49万亿斤,我国粮食自给率可达到82.8%,比2023年提高1.5个百分点。因此,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不仅可推动我国粮食总产量迈入新的更高台阶,还可以在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等方面提供更大更足的底气。

坚实支撑

就实践逻辑而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已积蓄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有力的保障。

在物质基础上,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夯实粮食产能基础。耕地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加快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力争实现建成后耕地质量提升一至两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种子方面,我国正在有力有序推进种业振兴,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政策保障上,一方面,近年来粮食生产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健全,强化落实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起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和服务主体,为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以加快观念更新为依托,在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减损的同时,加快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不断探索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的方式路径,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在金融支持上,近年来,金融机构聚焦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将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全国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3.9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66%。

确保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行动有效实施,金融支持仍需加力。金融机构可积极探索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效模式,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助力粮食稳产增产。强化对种业振兴、农业科技和农机装备研发等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持,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稳定增加涉农信贷投入,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推出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产品,强化对种粮主体的金融支持。丰富粮食作物保险产品,提升涉农保险承保和理赔效率,努力做到“愿保尽保”“应赔尽赔”“快赔早赔”,最大程度地维护好种粮主体的利益。加大对产粮大县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副教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10 11: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