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河有万湾多碧水
发布时间: 2024-01-05 访问: 字体:

兴化垛田,或方或圆,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大的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垛田四面环水,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这里被称为“千岛之乡”。千百年来,兴化人民以水为邻、以垛为家,在天与地、人与水的共生过程中,孕育创造了鲜明而独特的垛田文化。

兴化垛田的发展历史悠久。据南荡遗址考古发现,兴化先民利用高垛和水边的土丘垦殖,出现了“垛”的雏形。北宋年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常丰堰”的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挡住了海水西灌。人们在沼泽和浅水地区以木桩、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础,再以河泥层层垒积成片的岛状,形成“葑田”,亦称“架田”。

南宋初年,黄河夺淮之后,大量泥沙淤积,兴化境内湖荡密布。据明朝《兴化县志》记载,境内有乌巾荡、旗杆荡、莲花荡等三十六荡之多。明清时期,大批南人北迁,兴化地区人口快速增长。据清朝《重修兴化县志》卷三《食货志》记载:“国初人丁不过三万有余,二百年来数增十倍,即阖闾生齿之繁证。”兴化水多地少,人们除沿湖围湖造田外,还在湖中开辟垛田,即在较浅的湖荡河沟间罱泥扒苲(苲读zǎ,淤泥和水草的混合物,学名葑泥),一年几次往垛上浇泥浆、堆泥渣,如此反复劳作,垛渐渐长高,形成垛田。

垛田是一种高田,同时也是旱地,无法种植水稻,但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垛田土壤肥沃,为龙香芋、香葱等农产品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延续千百年的垛田农耕文化让兴化人赋予这些农产品诸多美好寓意,如“吃芋头遇好人”“葱代表聪明”,在逢年过节祭祀神灵的“元宝肉”上必须配上带根须的香葱……

独特的垛田地貌让传统的农耕文化演变出了旅游文化。每年三四月份,生长在垛田上的油菜花竞相开放,千垛万垛一片金黄,形成“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美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欣赏。在与人的互动中,垛田成为了人文的沃土,让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在此进行艺术创作。如今,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曾经的水患之地,在一代代兴化人的耕耘下,成为享誉全球的“鱼米之乡”。(李晓健)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05 10: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