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隔帐陈述千古事全凭十指逞诙谐
记皮影民间艺术传承人周树飞
发布时间: 2024-03-01 访问: 字体:

■本报记者 张 敏

咫尺幕布,一盏明灯,唱词响起,几个皮影人出现在幕布前。随着情节深入,皮影人翻腾打斗、枪来剑往,台上紧锣密鼓,乐曲激荡起伏,精彩之处不时赢得观众喝彩。幕布后,民间艺术传承人周树飞举着皮影人迅速、连贯地变换动作,那一刻,双手调动千军万马,半张人脸表尽喜怒哀乐。这项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巧手演绎,在方寸之间展现世间百态、诉说千秋历史。

因为父亲表演皮影戏的缘故,周树飞从小就接触到这门民间艺术,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4年,22岁的周树飞只身来到北京,向老艺人学习皮影知识、钻研皮影技艺。皮影制作考究,工艺复杂,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装订等八道工序及手工雕刻3000余刀。为了练好手上功夫,周树飞勤学苦练,几年时间便掌握了皮影制作技艺。要想演好皮影戏,除了制作皮影外,吹拉弹唱样样都得精通。周树飞夜以继日地苦练基本功,为后来的精彩表演打下了坚实基础。“皮影戏能不能出彩,操耍技巧和唱功是关键,需要与团队打好配合。”周树飞说。

公开资料显示,皮影戏起源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到了西亚和欧洲。在我国,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皮影戏,流传区域广泛,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如西派皮影、南派皮影、北派皮影等,各地皮影戏的唱腔风格在吸收地方戏曲、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各有不同。“皮影戏在造型和表演形式上融合了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比如河北皮影人物造型中有通天鼻和人中,西北皮影中的女子造型是高额头、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由此可见,皮影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曾经,皮影戏是一些乡村地区不可或缺的娱乐表演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日渐式微,技艺传承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像我一样全职做皮影的技艺传承人并不多,年轻人要养家糊口,只靠表演皮影戏解决温饱都是问题。”周树飞坦言。

为了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周树飞一直致力于传播皮影艺术,在当地中小学开设皮影课程,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发展。“有一次,我设计了一个《掩耳盗铃》的剧本,以皮影戏的方式给孩子们讲成语故事,孩子们兴奋极了。因此,只有让他们感受到乐趣才能产生兴趣。”周树飞说。30多年来,周树飞拜访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近百个县的皮影技艺人,收集了各地明清时期的近万件皮影精品,为全国各地博物馆提供藏品五万余件,其中有些是绝无仅有的孤品。

为了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周树飞大胆尝试,寻求突破,将这门传统民间技艺带上了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我在现场设置了表演区和体验区,很多外国友人对功夫熊猫、孙悟空等人物形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周树飞希望,外国友人通过他们熟悉的人物形象,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皮影戏中,确定故事,列提纲、写剧本,设计人物形象,雕刻皮影并安装相关的装置,配音、设计动作、排练等,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皮影的知识、技法、剧目、门类非常多。比如,北方皮影造型多用驴皮,甘肃皮影大多是用牛皮做的,当地人认为牛皮更神圣。”周树飞说。地域文化的不同在一个尺把长的“小人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周树飞认为,要想传承好皮影这门技艺,对古旧皮影的鉴赏、历史民俗故事等都要深入理解、吃透精髓,把根扎住,才能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01 10: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