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历经沧桑的千年画廊
探寻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魅力
发布时间: 2024-03-01 访问: 字体:

■薛宝兰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丝路重镇甘肃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孕育莫高窟的华光璀璨。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是敦煌市的一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之一。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了解莫高窟保护和研究情况,并走进洞窟实地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他指出:“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南接青海,西连新疆,连接着东西交往的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就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被誉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敦煌地接西域,交通便利,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中亚、西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达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敦煌汇聚、碰撞和交融。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周、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营造千年之久,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由于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古代工匠们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艺术最精美的石窟寺遗址,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以壁画为主,有反映当时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宜,这些壁画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还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敦煌壁画所采用的颜色主要来自天然矿物。矿物因晶体结构而折射出明亮的光泽,以其颗粒研制而成的颜料具有密度大、纯度高、色相稳定、覆盖力强等特点,呈现出艳丽而纯粹的天然美感。如浓绿青翠的孔雀石、润泽光艳的朱砂,以及有着“色相如天”之美誉的青金石等。因此,古人言“作画所用之色,皆取经久不退者。而不退之色,惟金石为尤”,莫高窟如同一座古代颜料标本库绚丽多彩。

在敦煌研究院参观学术成果展示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幅青绿山水画前驻足良久。画中,危崖耸立,瀑布倾泻,河流蜿蜒,蔓草垂悬。旅人行走于山水间,路旁桃李花开,春光明媚。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告诉习近平总书记,这幅壁画临摹品取材于莫高窟第217窟,讲述印度高僧佛陀波利两次来五台山礼佛的故事。这幅青绿山水画,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

作为我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的六项标准,其丰富的内容堪称中国历史的“缩影”。这座石窟犹如一座历史的“画廊”,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蕴藏着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和平、包容、交流与融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现出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社会、艺术和科学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既要保护好文物,又要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到莫高窟的无穷魅力。通过建成数字展示中心并投入使用,实现了让文物从洞窟中走出来、活起来,将单一参观洞窟的传统模式提升为“数字影片+实地看窟”复合参观模式,使文物资源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利用,广受好评,成为弘扬展示敦煌文化的新途径和新时尚,使敦煌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外部世界认知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保护的力度,深入挖掘蕴藏在敦煌石窟中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大力推动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01 10: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