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点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点评论

降准达到目的尚需打好政策组合拳
发布时间: 2018-10-09 访问: 字体:

■本报特约评论员

央行10月7日宣布,从本月15日起下调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此为央行今年的第四次降准。

1个百分点的下调幅度是前些年通常25个基点的4倍,显示出央行力图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方面下重手来达到政策效果。货币政策从来都是逆周期调节,什么是当前央行需要干预的政策周期环境呢?央行指出此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置换MLF机制下到期资金,优化金融机构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虽然此次降准也早已被市场所预期,我们仍可进一步剖析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是我国正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需要对冲由此引发的负面影响。目前,中美贸易争端在美国针对我国2500亿美元出口货物征税后并没有缓和的迹象,反而前所未有地加剧。国庆期间,美国与墨西哥和加拿大达成新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其中增加了阻止中国贸易出口的排他性条款;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发布的公报声称,各国将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补贴问题采取限制措施。此前,美国已与欧盟达成汽车零关税协议,与韩国达成修订自贸协定,与欧盟、日本的贸易谈判也正在进行之中。种种迹象表明,在11月6日美国中期选举之前,中美贸易争端难觅解决乃至缓和的迹象,形势比较严峻。

二是需要通过降准稳定金融市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了稳增长,中央在9月份启动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部署,增加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规模,放宽了信用债券的投资,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信用债券违约风险也存在随之积聚的可能。借助于货币政策降准的操作,可以通过债务置换等措施缓解这些矛盾。从股市来看,贸易争端以来上证指数已经下跌27%,加上国庆期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动荡,多个国家出现股债双杀局面,美元对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广泛货币升值,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金融市场受到冲击的可能性加大。

三是作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需要降准以启动对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年初以来,由于金融去杠杆等种种原因,一些地方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面临相对困难的局面,并影响到就业。

从央行此次降准的实施效果来看,除了对冲4500亿元到期MLF资金外,可以释放7500亿元增量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并有稳定金融市场之额外意图。10月8日国庆后股市交易首日,上证指数以3.72%大跌报收,同时人民币汇率突破6.91,市场选择了自己的独特道路。这引起社会公众对于降准等公共政策的反思。

政策和市场都有自身的运行逻辑,降准操作发挥作用,仍然需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并合理引导市场参与主体预期。一是在去杠杆背景下,此次降准是否意味着去杠杆操作事实上已经终结,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的策略转为量化宽松,而回归经济金融加杠杆?央行关于货币政策没有转向,不搞大水漫灌的表态给出了官方的答案。二是在美元进入持续加息通道的背景下,降准是否会造成资金外流,人民币汇率走贬,并进而损害到经济增长?央行也给出了答案,但还需对市场加强预期管理,合理引导预期。三是通过降准释放资金,达到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在实践中需要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国企和民营一视同仁的政策部署,并通过制定若干细则给予保障。四是鉴于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美贸易争端的负面压力将逐渐呈现,明年的增长压力或许更大。降准固然能促使整体投资环境更为宽松,但却并非提振企业信心的唯一手段。为了提振内需,找到重启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道路,对所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一次真正的大幅度减税,以刺激其活力与竞争力,应该是降准之外必须的选项。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3/15 09: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