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商业银行须主动实施战略调整
发布时间: 2014-11-28 访问: 字体:
  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形势演变显然对商业银行构成了较为严峻的外部冲击。这种冲击既体现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环境持续偏紧,预期收益率呈下降态势,借款人财务成本普遍上行;还表现为经济结构调整在时间、强度和效果上的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在操作上往往具有无可厚非的“顺周期”性,但本轮经济波动呈现的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常态”,这给实体经济部门、商业性金融机构带来了压力。
  面对经济和金融的结构性调整,商业银行无非采取两种策略:一是静观其变,以拨备和历年累积盈利覆盖风险,伴之以紧缩性安排,即所谓的防御型策略;二是顺应变局,以主动的经营策略及资产与负债结构、产品与服务方式的转变,实现另辟蹊径的战略布局,即所谓进取型策略。两种策略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各有差别,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大型商业金融机构而言,主动型战略调整或许是唯一出路。
  主动战略调整之一:通过金融资源配置挖掘新型经济增长点。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资金投入是“领先性”要素配置,即一旦金融资源配置于某一个产业、地区或企业,则人力资源、土地、技术等其他要素才可能跟进。因此,金融部门,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天然地具有结构调整的职能。商业银行唯有通过精准的战略性资源配置才可能既主动融入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又实现自身盈利。为此,商业银行要把握全球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以实现资产配置优化。同时还要根据国家经济战略,主动优化区域和行业资源配置。当前,中国区域经济金融改革正处于快速推进阶段,从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可复制、可推广到“一带一路”,凡此种种,蕴藏着新型区域经济运行模式重构机遇,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的领先性投入意味着获得更多“当前栽树、日后乘凉”的机会。
  主动战略调整之二:通过均衡资产负债配置获得平均收益水平。“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金融机构应对非系统性风险的基本操作逻辑,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的大型商业银行更具有天然地获取平均利润以实现稳健经营的内在特征。抓住国家经济结构演变机遇,更为均衡地配置资产是有效应对经济增速下行、总体信用风险上升的必要手段。对此,商业银行要深耕县域和零售业务领域。商业银行还要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短板”,以实现领先性收益。在区域结构上,中西部地区、待城镇化地区因历史背景往往呈现金融资源投入不足态势,在区域布局上更为均衡是避免某些行业、某些地区信用风险上升对自身构成较大冲击的原则性操作逻辑。
  主动战略调整之三:通过金融市场的工具创新完成自身转型。面对经济“新常态”应有金融新思维,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永葆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在现阶段,金融创新更多地以降低成本、控制风险为首要目标。对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主动引领金融的互联网化。通过云计算和商业银行数据优势,以后台运行对传统的高成本前台网点实施渐进式改造;通过必要的服务外包、发挥商业银行永恒的渠道优势(结算账户永远开立在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产品推送,以确保客户的忠诚度,在稳定收入的同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主动引领银行的资本市场化。转型期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压力毋庸讳言,金融工具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可以针对上述两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客户为中心的资产管理或许应该成为转型期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