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构建长效机制 破解融资困局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发布时间: 2014-10-08 访问: 字体:
  为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今年国家出台了定向降准、税收优惠、金融帮扶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但“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农”融资究竟难在哪里,“贵”在何处?如何破解?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记者:“三农”融资难究竟难在那里?又该如何解决?
  赵锡军:融资难,首先难在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当前,我国“三农”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对资金的需求量快速增长。但从供应方面来讲,我国传统的供应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受制于规模和管理,其发展跟不上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而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和小贷公司在经营、客户和业务选择方面,会更多考虑风险和盈利能力,对经济效益不高、回报率较低、回报周期较长的“三农”领域的项目,投入的资金以及提供的服务则相对较少。
  尽管近年来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在不断发展,但对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三农”项目、“三农”机构和“三农”企业来说,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金融领域的基础建设也有不足。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信息的分类和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对金融主体的风险评估欠缺,也影响了“三农”融资。
  我认为,要解决“三农”融资难题,最重要的是建立两个长效机制。一是成本分担机制,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政府,以及贷款需求者共同分担过高的成本。二是风险分担机制,对于在“三农”领域里可能产生的风险,也要由金融机构、相应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以及借款人共同来分担。
  记者:“三农”融资为何贵?怎么解决?
  赵锡军:融资贵和融资难有密切联系。“三农”融资贵主要原因就是资金供不应求。这一方面与“三农”领域的资金投入渠道较窄、投入量相对不足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资金链条较长、环节较多、手续繁琐有关,从而提高了“三农”融资成本。此外,由于“三农”项目投入产出周期较长、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弱,还有些项目风险略高,这些因素对融资成本也有影响。
  我建议,解决“三农”融资贵,要针对上述问题“对症下药”。首先,扩大资金供给渠道,增加资金供应量。其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丰富金融服务和产品,缩短资金链条,去掉不必要的环节,形成良好、通畅、高效的资金供给机制。第三,“三农”领域自身也要根据市场化和经济发展,转变经营模式,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和对资金的吸引能力。
  记者:日前召开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拓宽融资渠道。针对城镇化融资,金融机构可有何作为?
  赵锡军: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巨大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可创新信贷管理制度,扩大对城镇化的信贷供给;也要设定风险容忍度,加大城镇化金融的信贷支持。同时,还应细分城镇化中进城人口的消费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住房、耐用消费品等消费型贷款需求。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