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价值探寻刚刚开始
发布时间: 2014-07-11 访问: 字体:
  近期,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开始成为竞相争夺的领域,在此背景下,“社区银行”也成为被频繁提及的概念,相关创新不断,模式也各有差异。
  “社区银行”的概念发源于美国,本意指的是规模较小、经营地域狭窄、业务模式相对传统(以存贷款为主)且依赖“关系融资”技术的银行。
  为此,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2012)还对社区银行提出了几个量化的判别标准:资产规模在2010年底少于10亿美元;贷款与总资产之比大于33%;核心存款与资产之比大于50%;分支机构数量多于1家,但不超过75家;分支机构设立的州不超过3个,等等。根据这些标准,截止2012年底,美国共有社区银行6794家,资产规模占全部银行业比重14%。
  与美国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国内所指的“社区银行”,并不是针对机构的整体属性,而只是关注对社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内所热议的问题更接近于“社区银行服务”,而目前在这一领域相对积极的银行,在机构属性上(从规模、业务收入结构以及客户结构来看)都不能算“社区银行”,而是货真价实的大型银行。
  当然,不管概念上如何去判定,对“社区银行”关注度的上升,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在过去一段时间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普遍加大了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力度。这一调整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
  一方面,市场竞争日渐加剧,银行在拓展传统大企业客户时所面对的挑战(来自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议价能力和获利空间由此受到较大削弱,亟须拓展新的客户和收入来源。
  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无论是总量还是类型)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零售银行业务的市场潜力开始逐步显现。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银行(特别是之前更侧重大企业客户的大型银行)试图介入小银行的传统领地,拓展所谓的“社区银行”服务,是一个很自然的战略选择。
  尽管发展的方向相对确定,但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社区银行”业务的潜力到底有多大?是否足以容纳整个银行业朝这个方向的发展,而不出现过度竞争?这一模式的盈利状况究竟如何?特别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社区银行这种传统物理网点是否还有价值?
  要想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实践。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层次来探讨:
  首先,信息技术发展会加剧“社区银行”服务领域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社区银行服务中固有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这为越来越多的大银行介入该领域提供了便利,竞争由此变得更加激烈。
  其次,互联网金融可能带来的冲击。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网络技术在银行业服务中的广泛引用,也包括近来比较受关注的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业的渗透。
  总体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地理区域,克服了传统银行服务在距离上的不经济,由此给客户提供了更多的转换服务机构的选择。在这种新的环境下,社区银行网点下沉的优势将受到较大的挑战,考虑到互联网渠道极低的成本,这种潜在威胁或许会相当严重。
  总的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和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业转型调整压力明显增大。大力发展社区网点,是银行实现战略转型和客户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发挥社区银行传统物理网点优势的同时,银行也要高度关注电子银行、互联网渠道的发展趋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现二者的互补与融合,方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