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健全融资市场 畅通金融血脉
发布时间: 2014-06-13 访问: 字体:
  当前社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已经使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供血”功能,逐渐扭曲为“抽血”效应。这里当然涉及到资金供求失衡的问题,但其实质却是结构性的。即一方面,我国的金融资源供给从整体上看并不缺乏,另一方面,许多经济部门、领域或行业却出现严重的“融资难、资金贵”的现象,这就表明了金融资源的流动通道出现了阻滞和不畅。
  笔者认为,从金融角度看,需要关注金融结构的根本性问题。首先,金融资源流动渠道不畅导致了众多领域融资成本上升,其原因又是金融“主渠道”过度由银行所主导,缺乏众多的“分渠道”,一旦出现“主动脉硬化”甚至“血栓”,则必然引起经济肌体的病变。对此,我们要跳出过去的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概念,因为在我国特殊的情况下,无论在股市还是债市,银行仍然是直接金融的重要主导者。归根结底要处理好银行融资与非银行融资的结构关系,应当适度降低银行主导的信贷融资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超过151.4万亿元,2014年1月末美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4.076万亿美元,其中信贷资产大约只有一半左右。相比来看,实际上我国银行信贷融资已经远超了融资体系最发达的美国。过于依赖银行信贷融资已经带来了诸多弊端,要优化间接融资,就要先降低银行信贷融资比重。在大力发展股市和债市之外,还需要推动更加多样化的融资工具创新,减少银行等中介过度介入导致的成本上升,同时应该把民间借贷纳入“阳光之下”,使其成为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无论是作为资金需求者,还是信贷产品的供给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垄断竞争地位,这就使其对于存款者和贷款者都有突出的价格谈判优势,往往难以有助于达成相对公平的资金价格。应该着眼于推动构建一个走向充分竞争的银行融资市场,完善资金定价权谈判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最后,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更加治本的思路,是弱化经济金融的“庞氏特征”,扭转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大规模市场化及货币化所支持的增长,真正努力增强经济创新能力,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提高微观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才能使得金融与实体经济运行逐渐走向正常轨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