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对话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
新局势下,服务实体要有新思路
发布时间: 2014-06-13 访问: 字体:
  厘清实体经济定义

  问:近年来国家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出台多项举措,透过已有实践来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关注哪些问题?
  陆磊: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过去这几年当中一直存在隔膜:一方面是金融资产比较明显的增长,另一方面,当前处在经济下行期的实体经济面,还面临着融资或者获取金融服务相对偏难的状态,反映到价格上就是融资贵。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一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但就现实层面而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需要对实体经济有一个清晰定义。即“通过价格上涨来实现获利”和“为了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商品和服务供给”,这是区分实体和非实体的根本所在。而即便是通常定义的实体经济,也要明确界定其在调结构与稳定增长中的重要性。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在稳定存量的基础上,着力在增量层面上做文章。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金融和类金融组织在资产、大宗商品、机械等领域开展的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瞬间撤出,否则意味着崩盘、硬着陆,可能酝酿危机,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在稳定存量基础上,逐步腾出资源,投入到有市场前景、技术优势、发展潜力的行业当中,这需要一个过程,而非一刀切。
  审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仅要看金融机构自身,还要看整个大局势。在过去一年当中,原来预期到的全球经济更加稳定的复苏并没有非常清晰地呈现,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依然在相对比较低位的增长态势下运行,这对中国实体经济面的复苏和转型升级构成更为严峻的挑战。反映到金融和企业部门的关系当中,我们会发现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和盈利能力,都没有清晰地向好的方向发展。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仍要看到相关行业受周期性影响形成的风险。

  降准还需金融机构配合

  问: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定向降准”力度,如何看待这些措施出台的意义及对市场的影响?
  陆磊:我认为,定向降准措施实际上是结构性政策。所谓结构性政策,并不是一味支持所有的企业,而是“有保有压”,特别是“保”的这部分,政策对积极支持、业务达到标准的金融机构,通过定向降准来降低其资金负担,提升其支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政策是间接发挥作用,具体还要看金融部门信贷投放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自身应当设计一个稳定或者前瞻性的蓝图,即经济向下波动的过程中,以差别化的信贷介入代替一味回收贷款、惜贷等行为,在一轮周期中扶持出一批健康发展的企业。这需要各家金融机构结合新形势,在计划资金层面或资金运用层面、资产配置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定向降准政策本身是无效的。

  新常态下需关注风险

  问: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常态”,即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不再有大规模经济刺激。这种“新常态”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陆磊:我认为,不大规模刺激的常态化,可以理解为中国采取了和其他国家不太相同的宏观调控政策,最近欧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0.15% 采用负存款利率,美联储似乎又要放缓退出QE的步伐,日本还在做安倍经济学所谓的量质宽松(QQE),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施行大规模刺激政策,在全球范围内是比较有意思的,或者说一枝独秀,和原来同步性放松和同步性收紧是有差别的,值得金融机构深入思考。
  思考之一,所谓常态化,我理解为只要经济实现比较稳定的增长,没有出现硬着陆的可能,通过不再大规模刺激,就有可能在微观层面形成正向激励。这种设计下,企业和金融部门应该明白,过去放松货币就能坐拥资产价格上涨的态势已经改变。面对经济下行期、盈利能力收窄,金融机构需主动思考未来如何发展。
  思考二,金融机构很可能因为常态化的不刺激政策,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在不刺激情况下,按照原来预期的松流动性方式开展业务恐怕会有问题;二是信用风险。由于不刺激,市场面资金偏紧,企业资金也偏紧,违约的可能性就会上升。面对可能出现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额的双升局面,金融机构更需要认真应对。

  顺势而为推进金融创新

  问:在您看来,人民银行不断推出定向降准、再贷款、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货币政策工具,传递出怎样的货币政策思路?
  陆磊:实际上,再贷款、定向降准、再贴现、短期流动性调节等,都是宏观调控手段的工具组合。有了这些工具组合,实际上使得货币政策预调微调性就会加强,与此同时,也体现一种思路,不是试图单纯去杠杆,而是让金融机构可以拥有适度的流动性,用好、用活自身资金。
  政策调整背景下,金融机构除了做到信贷精准投放之外,还应积极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如帮助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工具,通过市场来筹集资金,还包括贸易项下的帮扶,满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金融需求。

  借助大数据完善贷款定价

  问:围绕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您认为,金融机构如何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更好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陆磊:目前,利率市场化最后一步还没有完成,恰恰处在一个微妙的时期,基准利率呈现双重化:一方面,存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往往根据融资成本即存款利率来进行定价,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利率已经放开,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七天回购利率也已经存在,它反映了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松紧状态,这也会变成一个影响最终投融资行为的价格基准。
  实际上,在目前双基准并存的情形下,商业银行应该对未来存款利率最终放开做好充分准备,不断提升自主定价能力、完善定价技术手段,应当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形成对客户的精准定位。事实上,银行拥有的数据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应当用活、用好这些丰富的资源,结合必要技术来完善自身定价体系,更好地对接实体发展需求。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