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金融扶贫需要保持财政稳定性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霍学喜
发布时间: 2014-03-07 访问: 字体: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老区发展,特别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金融扶贫已经成为助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服务模式,合理控制风险,实现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和效益最大化,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带着相关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霍学喜。
  记者:感谢霍院长接受报纸专访,请问您如何看待现有金融扶贫的模式及所取得的成效?金融扶贫还需要哪些值得完善的地方?
  霍学喜:回顾著名的尤努斯模式,虽然有评价认为其并不成功,但是还在开展。我们国家扶贫方面,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金融机构介入的程度很深,但是在真正的生产领域,即农户和贫困户层次,目前来看,相关层面推动农户内生发展的政策还是很少。解决农户发展问题,我认为需要从农户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考虑:农户层面,基本途径要依托农户的自律组织,比如合作组织,以此解决小规模、低成本以及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否则易导致道德风险。银行层面,需要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的公用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支持。我建议,政府扶贫资金要切出一大块来支持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扶贫,为商业银行化解风险买单。商业银行在贫困地区进行商业性贷款的同时,必须考虑能从中央财政和中央政府,地方财政和地方政府得到什么样的支持,这些支持措施能化解哪些可能产生的风险。否则,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在没有政策支持下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唯有将农户内部组织和享有一定政策支持的金融机构贷款相结合,方能更好地推进扶贫,这也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模式。
  我注意到,农业银行在推进双联惠农贷款,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此我想强调两方面内容,即财政政策的高强度和稳定性。我在一些地方做过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导致地方金融机构不敢放手开展扶贫。所谓高强度和稳定性,就要把政策法制化,不能因为财政紧张就改变政策,毕竟银行给农户贷款,在回收上会有一些滞后性,政策改变容易给金融机构风险处置造成难度。所谓高强度,就是财政对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需要加强。如果政策性金融的政策稳定性和政策强度解决不了,那么金融扶贫就无法进一步的推开。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金融机构对老区支持正在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您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是否也应当做出相应调整?
  霍学喜:对金融机构来说,最重要的是针对老区的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客户群,分别创新信贷产品。我在四川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金融机构产品政策性不强,举个例子,养猪的贫困户和种粮食的贫困户、种烤烟的贫困户风险规律是完全不同的,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地方。而与这些不同类型贫困户有关联的涉农企业,其风险又是和这些贫困户捆绑在一起的。贫困地区风险规律和非贫困地区同样农户的风险规律不一样,这也导致贫困地区龙头企业、非龙头企业和其他地方的风险规律不一样。银行一定要有针对性创新产品,不能搞“大一统”政策。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