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中国式”普惠金融如何加快发展
发布时间: 2013-12-18 访问: 字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普惠金融如何抓住机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本报特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嘉 宾: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唐 宁 宜信公司CEO
  主持人:李彦赤

  
主持人:普惠金融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李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是为满足实体经济活动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就是在金融体系演化过程中逐渐显现出重要性的金融活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普惠金融与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债券市场、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等相提并论,共同构成中国下一步金融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未来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将努力朝着开放的、包容的、有竞争力的、有创造力的方向发展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普惠金融将迎来发展新阶段。
  回顾中国三十余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以大银行为主导的传统金融结构,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的挑战,金融资金配置效率提升迫在眉睫。在要素成本较低、后发优势明显的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可不必过多考虑生产效率因素,仅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就可以实现快速增长。
  当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而出现趋缓之后,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唯有通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换言之,中国经济要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就必须要挤出各种无效的“水分”,包括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就业不充分、环境污染等各种低效率现象。
  中国经济发展中各种“水分”的形成,或多或少与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现状有关。因此,实现无水分增长的前提,就是破除各种制度性和政策性藩篱,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提高其配置效率。这首先就意味着要顺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使得资金能够更多地流向融资比较困难、但盈利前景却比较好的创新创业型企业,而这类企业当中就包含着许多“草根”阶层的中小企业。
   事实上,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中小企业、普通居民等被排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资金需求群体,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是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率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普惠金融如能切实帮助中国经济实现提质增效,也就能够成为一项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投融资需求的金融发展战略。
  当然,从整体上看,中国实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也要求中国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资金的有效性,提高普惠金融的覆盖率、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唐宁:此次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其中包含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举措将增强农村各类要素的流动性,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的资产配置、资金移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这将为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创造大量机会。
  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包括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内容。金融体系要在促进就业创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致力于缓解小企业金融服务薄弱的问题,降低创业者的融资成本,而这些也正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
  三中全会要求,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我认为,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有序应当以机会均等为前提,而增强金融服务的包容性、让人人都获得金融服务则是实现发展机会均等化的重要途径。为此,面向贫困人口、妇女、青年、农村及偏远地区居民等群体推出具有可持续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对提高弱势群体收入、增强资源配置公平性发挥重要推动作用。这都是中国未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重大机遇和潜力所在。
  主持人:普惠金融想要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在哪些方面创新突破?
  李扬:深入观察普惠金融这几年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应清醒地看到,中国普惠金融体系在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获得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金融体系的普惠程度仍然不够,具体表现包括:农村金融基础薄弱、网点少、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小型社区类金融机构发展亟待加快;新技术革命冲击下的部分金融创新业务有待进一步规范;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等等。
  面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政府既要充分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应当进一步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全面推进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应特别重视服务于高成长性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这类机构一般是长期服务广大小微企业主、经济活跃的农户和城市创业人群的,也便于同相近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的银企关系,在高度依赖“软信息”(即关于企业家的经营能力、个人品质、企业所在市场的环境因素等难以传递和检验的信息)的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具备比较优势。
  中国普惠金融事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种形式、百花齐放的创新,与此同时,也需要有效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政府在创新与风险的天平中,应在系统可接受的范围内,鼓励探索创新金融模式,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创新能力和有效性。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未被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理念、模式和技术进行创新。要实现“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能够在中国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信用体系,也需要模式上的创新。
  唐宁:我认为,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进程中,尤其应注重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互斥关系,二者的融合发展才是未来的大势所在。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实现突破。金融体系的深度改革需要引入战略竞争者,而互联网金融就是当前重要的战略竞争者。与此同时,应该看到互联网金融存在替代边界,不可能全部替代目前的金融体系。
  从技术角度,互联网金融利用新的技术条件完善了传统金融体系的功能,展示出与旧有模式不同的高效率。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并应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路线和组织模式,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亦可开展合作,例如,对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付企业、互联网企业数据的有效整合,就可以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财富管理模式创新奠定基础,有助于建立一个贴近各类客户需求、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体系。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