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开展信贷技术创新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发布时间: 2013-12-18 访问: 字体:
  近年来,为了切实改善实体经济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我国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力度,今年金融“国十条”、上海自贸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陆续出台,充分体现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标。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思路,也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描绘了新蓝图……
  面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新特点,笔者认为,银行业自身应当积极开展信贷技术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信息获取渠道的创新。银行所能获得的信息包括硬信息和软信息两种。在银行信贷决策中,基于资产负债表、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信用评级等的硬信息是最有效的信息,因为它们可以识别、传递并且批量处理,支持银行做出相对正确的信贷决策和风险评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财务报表等信息披露不够透明,银行获取的一些硬信息并不足以帮助其判断信贷风险并由此合理地控制风险,这个时候银行就会转而去收集一些成本较高的“软信息”。软信息的来源渠道比较广泛,更多地取决于信贷员的主观因素与个人经验判断,其收集对于信贷员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软信息的收集是信贷技术创新的巨大突破口之一,不仅银行信贷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对于信贷员的内部激励方面也要有所创新。
  贷款合同设计创新。贷款合同是要求企业还款的一纸凭证,同时也是企业与银行间维持长期良好关系的基础。为了促使中小企业愿意来银行借贷,银行也应该在贷款合同的设计上注重长期的激励。例如现在有些银行开始推出的存贷积数挂钩贷款,这种贷款的设计是在综合评价借款申请人还贷能力的前提下,以借款人在该银行产生的现金流量为参照条件,包括借款人长期的存款累计数量、贷款关系的长短,按照存贷积数的一定比例核定发放贷款。另外,银行可以对于基本账户开在本行的企业实施优惠,包括贷款利息方面的优惠以及企业受信额度和抵押品方面的优惠,甚至对于稳定的长期客户可以实行“二次优惠”。长期的激励导致的其实是一种关系型借贷,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型借贷能降低成本与风险,不论对于企业还是银行都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目前银行对于企业贷款实行分期还款的情况不多,大多数都是贷款到期一次性还款,实际上一次性还款对于银行是风险较高的信贷策略,尤其是对于那些项目现金流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中小企业来说。银行如果改变贷款方式,实行分期还款,同时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那么就能提前获悉企业的现金流波动,能在企业无法及时还款时一同商讨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于一些以农产品种植加工为主的小企业,银行在设计贷款合同时可以要求企业购买农业保险,有效预防企业在遭遇意外时的现金流停滞,从而把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证银行资产损失在可控的范围内。
  事后监督创新。贷款监督是敦促企业还款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周期短、额度小、需求急、频率高”的贷款特点,银行应该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监督策略。例如银行可以对所有中小企业贷款实施贷款集中度的监控,如果贷款过于集中于某一个行业、地区、客户或贷款类型的话,就会产生贷款集中的风险,银行应该适当控制贷款的投向,确保贷款的分散化,同时,银行也应该动态评估借款企业的整体风险,包括该企业的债务累积状况以及随着经济走势产生的经营风险变化,这些评估的指标应该及时波动可调。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从银行获得较多的建设性贷款,包括旧城改造、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建设性的投资的回收期是比较长的,但是建设一旦完成,回收的现金流却是十分稳定的。因此,为了充分防范风险,银行在监督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前期项目建设的进度。同时,新型城镇化促使更多的小微企业从农村进驻到中小城市,这些小微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基于小微企业缺少“硬信息”及风险考量,银行在贷款合同设计中应采取较为合理的贷款利率,并且充分权衡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收益,更加注重软信息的获取,实施动态有效的监督,以保证风险处在可控水平。
  谈儒勇 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副教授
  【本报声明】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