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稳增长 呼唤改革与政策调控齐发力
发布时间: 2015-03-20 访问: 字体:
  中国经济前景如何是当前国内、国际各界人士非常关心的话题:虽然中长期看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基本都保持比较乐观的估计,但对中国经济短期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长,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前景并不明朗。尽管世界银行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7.1%,且2015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3。但增长连续减缓的趋势仍使市场人士对短期投资方向和重点存在疑虑。
  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稳增长目标关键在于近期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宏观政策调整是否有成效。显然,全面深化改革,特别要将有利于稳增长的各项举措纳入改革的优先领域。在考虑短期宏观政策调整时,必须要把改革,特别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纳入其中,要充分考虑改革推进与宏观政策工具运用之间的配合协调。具体来谈,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应高度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单纯的货币政策对稳增长的效果有限,而且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容易导致资源错配、加大风险。从财政政策的实施看,过去常常呈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宽松,二是全面紧缩。宽松的重点基本就在高铁、高速路、机场等特大型投资项目,紧缩的重点则基本集中在市、县两级政府和中西部地区。因此,财政政策的方向应进行调整:要加大对市、县两级特别是县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在道路、垃圾处理、电力、供水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市政债试点进程,以缓解地方融资平台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并重启中小城市、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满足城镇化建设需要;此外,各级政府应综合运用担保、保险、建立信贷风险基金等手段,提升实体经济信用,以缓解因银行业亲周期性而带来的信用紧缩。
  结构转型要重视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问题。这既是一项对短期增长起到积极作用的政策,也是让增长潜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一环。虽然现行统计口径中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54.77%,但真正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农村转移人口,可能要比这一比例低近20个百分点。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通过经营土地基本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问题,但却让2亿7千万无法在城里留下的农民工成为新的欠账。因农村转移人口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使得公共财政资源、土地利用等处于两难境地,并导致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总是处于短缺状态。显然,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是直接影响中国未来增长潜力的大事情,再不还上这一“欠账”,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还将出现更大的扭曲。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住房、社保等是推进城镇化最为关键的环节,同时也是稳增长、启动内需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而这同样需要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套,稳步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抓住“牛鼻子”。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从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看,既能促进结构转换、转变增长动力机制,又能缓解社会矛盾的改革无疑是征地制度。理顺征地制度中的各种利益矛盾,纠正土地利用市场的扭曲和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缓解地方债务负担、破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抓住征地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能够破解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难题,将对稳增长起到积极而又关键的作用。
  稳增长,还有很多的政策工具和措施,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7%增长目标,关键是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局面,都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同时也要注意短期政策调整方向和相关政策的配套协调,避免出现新的“历史欠账”或日后需要费力消化的“历史包袱”。
  作者系清华大学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9 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