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信用之花”扮靓浙江“绿谷”
发布时间: 2010-10-27 访问: 字体: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素有“绿谷”之称的浙江丽水市旅游市场一片火热:全市农家乐共接待40.13万人次,按同比口径计算增长45.14%,尤其是景区周边家庭旅馆供不应求。
  农民叶鉴连创办的兴竹园农家乐就坐落在浙江丽水市碧湖镇堰头村,极目望去,醇古淡雅的村落、老宅、清清亮亮的溪水散发着无穷魅力。他家农家乐尽管黄金周期间收入颇丰,但是叶鉴连并不满足,只见他拿出一本由丽水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颁发的信用证对记者说:“凭着这个本本,我刚从农行贷款5万元,利率优惠50%,我还想用这笔钱在竹林里再搭建几个亭子,让兴竹园更加兴旺起来。”
  与叶鉴连一样,丽水市33万信用农户凭着这本信用证,在找到申请创业贷款绿色通道的同时,也进一步助推了当地“生态立市 绿色兴市”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
  
  历史包袱制约发展
  
  丽水位于浙江西南部,属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全市25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达210万,占总人口数的84.5%。“九山半水半分田”,就是丽水山区的真实写照。
  长期以来,丽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穷在山上,难在路上,缺在钱上。尽管这只是一种历史背景,却真实反映了丽水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三大包袱”,也是丽水山区农村经济现状的一个缩影。
  “三大包袱最突出的问题还在‘钱’字上,有人把它称为‘金融贫血症’。”人民银行丽水中心支行行长孔祖根对此分析说,由于农村信用基础薄弱,农户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一些农民贷款很难,想要发展又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只好守着青山望“山”兴叹。
  据了解,为达到2020年基本实现代化的目标,丽水市近年来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并把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城市的建设作为实施发展战略的五大工程来落实,把丽水的形象品牌确立为“浙江绿谷”。
  记者注意到,伴随着经济提速发展,当地新农村建设亦快马加鞭。解决农民贷款难、农民信用缺失等一系列金融生态问题,已是迫在眉睫。为有效破解“金融贫血症”,人民银行丽水中心支行组织相关金融机构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达成一致共识:以农户信用等级评价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可操作性强,是破解当前农村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最现实、最可行的选择。
  
  为农建“信”破题而出
  
  结合上述背景,去年3月,丽水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金融支农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制定了一整套农村信用评价标准、量化指标及实施意见,从组织上、机制上确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开展。
  为此,市一级专门成立了由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人民银行行长为副组长的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县、乡两级政府同时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农户信用等级评价的组织指导,逐级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
  在短时间内,全市共抽调相关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行政村干部和村民代表17265人,组成3453个农户信息采集小组、198个农户信用评价小组和3个业务指导小组,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和信用等级评价,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体系,构建起“四联网络”的工作平台。
  据丽水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负责人施茜介绍,为顺利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丽水市创建了“三个三”的工作机制,一是“三联评”。依据农户基本信息、财产状况、信贷情况等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实行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介、授信额度评定“三联评”。二是“三联动”。以农户信用等级为基础,建立灵活的成果运用机制,实行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联保贷款“三联动”,满足不同群体的贷款需求。三是“三联手”。建立起“政府协调、人行主导、多方参与、各方受益”的多方合作机制,实行政府、银行、农户“三联手”,为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提供有效机制和政策保障。
  随着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的开展,人行丽水中心支行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市、县两级联网的“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各金融机构依托该数据库,共享农户信用评价成果,有效简化了贷前调查、资产评估等环节的工作,提高了贷款发放速度。
  为了充分调动农户参与信用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丽水市将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在村里张榜公示,相关部门还制定推出了对信用评价高、信誉好的农户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的惠农措施,让信用农户真正得到实惠。
  “刚开始时,许多农户对信用评价不以为然。当得知评不上信用户不仅贷款优惠不能享受,还‘很没有面子’,农户们就坐不住了。”缙云县东方镇镇长施瑞强深有感触,“许多村干部主动帮助金融机构催讨贷款,有的甚至自己掏钱为困难农户还债。”据统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以来,丽水市共有849家农户主动归还不良贷款1098.81万元,一些乡镇的农户贷款实现了零不良。
  数据资料显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丽水市3453个行政村,包括1.5万余个自然村的农户信用评价面达到100%,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村完成信用评价的地级市;42.03万个农户中有38.03万户完成信用信息采集建档,达到90.47%,也实现了全国第一。有32.63万农户被评为不同等级的信用户。在此基础上,还评出信用村531个、信用乡(镇)18个。
  
  金融创新引来活水
  

  实践证明,丽水市创建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给丽水农村金融生态带来了巨大活力,更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无限生机。
  去年6月,长期在苏州经销茶叶的蓝军波三兄弟,着实有点意外惊喜:云和县信用等级评价小组亲赴苏州采集信息、现场为他们评定信用等级,金融机构以三兄弟信用联保的方式发放贷款170万元。有了资金支持,蓝军波在自己的生意版图上也有了更多的设想。现在,他在苏州的超市从1家已发展到4家;在家乡云和县收购了20多万株茶青,并带动当地70余名农民就业致富。
  浙江绿源长豇豆专业合作社监事长熊伟平高兴地告诉记者,合作社带动的蔬菜种植户全部评为信用农户,贷款更容易了,农民手里有钱以后,积极发展蔬菜产供销一条龙,长豇豆除了供应上海市场,现在还出口到了国外。
  不仅如此,针对农户的不同需求,金融机构纷纷创新信贷产品,支持信用农户创业致富。如青田县金融机构结合本地石雕行业的特点,对当地信用农户推出“石雕抵押贷款”;农行丽水分行依据信用证等级,以惠农卡为载体向农户发放贷款,截至9月末小额农贷余额为1.27亿元。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仅在9月份就对36户信用农户发放贷款193万元。
  丽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让毗邻的福建省蒲城县际阳村村民十分青睐。他们以集体名义要求一路之隔的浙江遂昌县柘岱口乡将他们纳入信用等级评定,并将全村400多万元集体和个人资金存进柘岱口乡农村信用社。目前,际阳村150多个农户全部纳入柘岱口乡的农村信用等级评定范围,并有58户获得授信。该村村民巫平炎率先获得10万元贷款,开办了竹木加工厂,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据统计,去年3月份以来丽水市共有27.50万信用农户获得了金融机构授信58.57亿元,同比增加27.61亿元,户均授信从4200元增加到2.13万元,提高了5倍。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93.8亿元,同比增长44.1%,比浙江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高出12.5个百分点,成功走出了一条银政联袂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治疗农村“金融贫血症”的新路子。
  
  “绿谷”暖风吹向全国
  
  丽水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今年8月24日,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在丽水召开,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指出,丽水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成功经验表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减少农户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不仅有助于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扩大对农村的信贷投入,支持农民扩大再生产,改善农民生活,而且有助于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
  对此,业内专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认为,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价、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丽水市的做法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记者在采访时得知,为了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今年,丽水市委、市政府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意见》,在市、县两级人民银行,由地方政府列出专门编制和经费,组建9家事业单位性质的金融服务中心,对农户信用信息实行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并逐步将信用体系建设从农村推广到中小企业和居民社区,让丽水的金融生态同样成为浙江“绿谷”,使“信用之花”绽满“秀山丽水”大地。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22 10: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