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宁夏:沙中“凤凰”正突围
发布时间: 2010-09-10 访问: 字体:
  在祖国西北雄浑辽阔的疆土上,有一块形如凤凰的小小版图,它就是秀美的“塞上江南”宁夏川。千百年以来,这只“凤凰”被腾格里、乌兰布、毛乌素三大沙漠紧紧“锁”住,不能展翅高飞,不能向世人亮其绚丽彩翼。
  斩断“漠”爪,助“凤凰”突围,是多少代宁夏人孜孜追求而又难以实现的梦想。让人振奋的是,千年难圆的梦,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驱动下,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10年间宁夏累计治理沙化土地700万亩,沙化土地净减少79.5万亩,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治沙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
  
  观变化:山川渐秀美
  
  从银川出发,驱车向南,经灵武、过中卫、到固原,一路高速,路两旁是延伸到沙漠深处的树木、是种在荒漠里的硒砂瓜、是黄土坡上灌木丛里觅食的呱呱鸡……同样是这条路,10年前既不是高速,也看不到如斯鲜活的生命。有的,只是前车扬起的灰尘和一望无垠的漫漫黄沙;有的,只是光秃秃的黄土坡。身为宁夏西海固人,这条路,记者10年前走过很多遍,10年后再次踏上归乡的路途,她的变化,确实让我很惊叹!
  更惊叹的,还在沙漠深处,在黄土坡的深沟大壑里。
  从地图上看,毛乌素的流沙仍然悄悄地侵蚀着陕甘宁边区人们的耕地和居住地,但地处西南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却实现了“人进沙退”……
  实现这个惊天逆转的领军人物,就是灵武市白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著名的“治沙英雄”王有德。
  8月18日,王有德带着记者一行,驱车走向沙漠深处。“不亲眼看一看,你是不会明白治沙人的艰辛、沙中造林的不易。”临出发前,王有德语重心长地说。
  两个多小时里,我们浏览了王有德25年来用青春镌写的治沙厚书的几个小片段——我们看到了用麦草扎方格固定沙源的场景,看到了柠条、花棒、沙柳在黄沙中绽放的绿意,看到了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的治沙工人的别墅群。
  据了解,25年来,王有德他们以每年治沙造林两万亩的速度,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曾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西海固下辖8个县(区),这些地区十年九旱,降雨稀少,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水土流失则是这一地区生态恶化的关键。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以来,西海固地区久旱逢甘霖,各部门齐心协力,启动了退耕还林的百年大计。
  记者的印象中,10年前,光秃秃的黄土山一下雨就发洪水;10年后,记者看到的,是林密草茂的山坡,是水波荡漾的山间水坝。昔日的秃山恶水变成今日的青山绿水,西部大开发功不可没。
  固原市农牧局局长云生元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份成绩单:过去10年,固原市共完成荒山造林84.9万亩、三北防护林10.8万亩、退耕造林9.5万亩、封山育林32.7万亩。
  8月19日,记者一行站在中冶美利纸业集团生态园的观景台上,极目北望,金黄色的沙浪在烈日下起伏翻滚,大有吞噬一切生命与绿色的气势。
  然而,就在这不毛之地的南缘,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却将充满希冀与生命的绿色泼洒在这片浩渺的沙海之中。自2000年至今,这家企业累计投入6亿多元,以每年培植5万亩速生杨树林的速度,树立起了50万亩的绿色屏障,让不可一世的腾格里沙漠后退10多公里。
  据了解,10年间,宁夏累计治理沙化土地700万亩,是全国最早实现“人进沙退”的省区;累计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任务1229万亩,人均退耕还林面积位列全国第一;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丰富,特别是岩羊种群数量达到1.5万只左右,成为目前世界岩羊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说影响:农民忙淘金
  
  “我觉得宁夏治沙的最大创新与成功之处在于产业化治沙。通过产业化治沙,实现了向沙漠要发展空间,向沙漠要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目标。”宁夏环保厅政策法规与宣教处处长闫红秀对记者说。
  在建立一个牢固的生态屏障的同时,中冶美利纸业集团也获得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融合。
  据该集团副总经理关东旭介绍,该公司在中卫城北10多公里的腾格里沙漠边缘,用6年时间建成了世界一流、亚洲最大的年产30万吨木浆涂布白卡纸生产线和特种纸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3.5亿元,创利税6亿多元。
  不仅中冶美利,奋战在沙漠边缘的,还有香山酒业、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他们建立了植树基地和花卉基地,经营规模小的几百亩,大的上千亩,硬生生在沙漠中造出了一个个人工绿洲。
  有了这一片“绿色长城”的卫护,硒砂瓜的甜度和产量也逐年上升。中卫农民,正在荒漠中建设自己的绿海甜园。
  硒砂瓜,这个在石头缝里长出、富念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的精品西瓜,将宁夏100多万亩荒漠戈壁变成了淘金的新发地。
  据中卫市科技局局长刘学录介绍,今年中卫硒砂瓜已经取得了大丰收。据记者了解,单是在8月10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卫硒砂瓜节当日,就签下了5.18亿元的订购单。
  宁夏南部沙漠化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开展沙漠化治理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农民将过去开垦的沙荒地退耕种草,在干旱的沙荒地上大面积种植紫色苜蓿。几年下来,沙荒地飞沙走石没有了,经济生态效益开始凸现。
  固原地区什字镇和尚铺村农民陈四辈,世代居住在六盘山东麓的阴寒山腰,他告诉记者:“坡地种一亩大麦,好年景不过收上百十来斤,而种植紫苜蓿,1亩地每年卖草的收入至少有300元,能抵上3亩地的粮食,如果种草养畜效益还会更高。”最讲实惠的农民看到了有利可图,争相调整结构加入到种草养畜致富的行列。
  在海原县,目前大大小小的种草专业户已有3000多户。“种草致富”信息已经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西海固沙化土地山区四处落地生根。在治沙绿化大片荒山坡地的同时,也使众多农民通过出售商品草或种草养畜增加收入过上了好日子。
  固原市农牧局局长云生元介绍,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固原市各县(区)立足地理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每个县(区)达到1至2个特色产业。目前,固原市林业年产值由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的不足1亿元增加到目前的2.57亿元。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已成为农民创收的新增长点。农牧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部分由禁牧前2002年的804元增加到2008年的1193元,增长48.4%,草原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沙地枸杞,被称为宁夏“红色朝阳”产业,拥有国内枸杞市场60%的份额。2009年宁夏枸杞种植家庭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10万枸杞采摘大军工资收入超亿元。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枸杞抢收抢购的旺季,从隆德县搬迁到灵武农场的农民田峰,承包了100亩枸杞,聊起今年的销售情况,他笑呵呵地说:今年贩子们都顾不上挑肥拣瘦了,果子在园子里就被收走了,我要留点送亲戚朋友,还得从他们手中截,收入超过去年的10万应该是没问题了。
  
  看支持:金融纷解囊
  
  产业化治沙的全新理念,打造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前进的经济链条。随着沙产业经济效益的日益放大,金融机构也纷纷选择其中的合适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让记者惊奇的是,国际金融资本对治沙的热情远超国内金融同业。据了解,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先后从德国、日本、韩国、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引进林业项目近20个,资金达13亿元,治理生态面积100万亩。
  宁夏林业局局长王德林介绍,2009年意大利、匈牙利、以色列、加拿大等驻华大使及德国弗莱堡市葡萄酒研究所所长均明确表达与宁夏在生态林业建设方面开展合作的意愿,而世界银行亦批复贷款8000万美金实施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示范项目。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土地退化、环境顾问牛志明博士告诉记者,目前,亚行正在宁夏实施“宁夏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及农业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共计2.21亿美元,其中,亚行提供贷款1亿美元,全球环境基金通过亚行提供赠款450万美元,政府配套1.16亿美元。该项目2009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到目前为止实施情况良好。
  在引进国际金融资本的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扶持治沙项目、企业和个人。2007年10月9日发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指出, 各类相关金融机构要扩大面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治沙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做好金融服务,允许治沙权利人依法以林地、林木、草原使用权作抵押,申请治沙贷款。
  中卫市是“硒砂瓜”产业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当地群众手头无资金,加之“硒砂瓜”品种单一、产量低、销路不畅,群众因卖不上价格,曾对发展“硒砂瓜”产业持怀疑态度。为了迅速解决农民群众资金短缺问题,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农行中卫支行贯彻落实服务“三农”的工作要求,切实履行好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社会责任,将香山乡列为惠农卡重点推广乡镇之一,不断加大推广力度。截至8月底,该行已累计为“硒砂瓜”种植农户办理惠农卡3000多张,授信1500多户,授信金额2100多万元。
  为支持南部山区草业发展,截至目前,当地农行共发放草业贷款647万元,其中法人贷款545万元,个人贷款102万元。
  10年来,西海固地区8县的信用社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多方筹资,提供全方位的扶贫信贷服务,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发放打井专项贷款,帮助改善生态和生产环境。
  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宁夏分行去年发放贷款1.6亿元,支持以中卫市腾格里沙漠湿地生态旅游项目等为重点的4个农业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项目,增加绿地面积7.5万亩,治理沙漠石化面积23.2万亩。
  而对上市公司中冶美利纸业,各金融机构则联合起来满足其巨大的融资需求。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农行中卫支行重点支持了中冶美利纸业林纸一体化项目中的原料林基地建设,发放贷款1560万元。
  该公司副总经理吴东旭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进行林纸一体化二期工程的融资,拟由建行作为牵头行对林纸一体化二期项目17亿借款实施联合贷款,参与行包括工行中卫支行、中国银行中卫支行及中国储蓄银行宁夏分行。
  千年黄沙如锁,今朝“凤凰”欲飞。是产业化治沙的全新理念,让宁夏人在与漫漫黄沙的进退较量中,终于站在了“进”的一面。而理念的改变,也为金融支持治沙打开了新局面。如果“治沙英雄”王有德不走“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改革发展之路,当地农行也没办法15年如一日地“伴您成长”。正是治沙用沙的新思路,延长了治沙了产业链条,也让金融机构在看似贫瘠的荒塬上,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利润点,包括传统的存贷差收入、农村中高端客户的培养等。而服务方式的创新,更是给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农行宁夏分行三农金融部总经理张景武介绍,近几年来,宁夏农行创新担保方式,通过流动产品抵押、龙头企业担保、现代技术监控等方法,创新贷款机制,扭转了沙产业相关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局面。由于担保方式改变,贷款风险大为降低,使农行员工的放贷信心增强;而相关企业得到了可持续资金,加快了产业化治沙的步伐,同时农行自身的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对西海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中的草业企业的信贷投放,宁夏农行更是大胆地用紫苜蓿垛做抵押,开创了向农村微型草业公司放贷的先河。
  记者获悉,目前获得贷款的几家草业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农行也因为上述创新先后荣获自治区“支持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奖”和农业银行“2009年度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22 10: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