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新兴产业与商业银行 节能环保
发布时间: 2010-09-10 访问: 字体:
  尊重发展规律 求索低碳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 杨志

  通常所说的节能环保产业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集群及运作机制,包括新能源产业(太阳能、风电、核电、水电等)、节能产业(工业电机节能、民用住宅节能、照明节能、建筑节能、车辆节能等)、环保产业(污水处理、城市固废处理、医疗垃圾处理等)、合同能源管理(EMC)、清洁发展机制(CDM)等等。节能环保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载体,并且将在世界范围逐渐深入到实体经济的各个层面。
  中国政府已将“节能环保”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板块的表现也十分抢眼。一定程度上,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和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合力。这不仅是源于国际大环境的制度约束,更在于中国现阶段,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或者说既有必要性又有能动性。
  首先,中国重化工业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以煤炭为主的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结构,使得中国的环境资源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因此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势在必行。然而,正如沙特前石油部长艾哈迈德·扎耶·亚马尼所言,“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没有石头了,石油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没有石油了。”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意义也并不局限于环境资源形势的日益严峻,它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抓手又是增长方式转型的产业。
  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节能环保产业中大部分的组成部分既是技术密集型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而中国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恰恰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装备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来迎接这一个机遇。须知,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在新的起跑线上一同起跑的。
  综上分析可知,中国在节能环保产业的需求端与供给端都已具备了一定条件,能够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链内生循环,因此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增长引擎)、提升中国经济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有利,而且有利于外需向内需的转变。
  就中国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而言,可以说是高成长性与问题并存。例如,虽然中国利用庞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建立了节能环保产业的规模效益;但是一些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仍需要引进,产业发展路径上一些“卡位性”的技术专利与制造工艺亟须攻克。但是,客观地分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还并不是我们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而是我们能否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当前落后的、严重制约“第一生产力”发展的科研投入体制和科研考评体系,在研究阶段尊重探索路径的多样性,在开发阶段注重与商业结合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或几条“官、产、学”各得其位的新路。可以说,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将直接决定中国未来能否掌握产业定价权。
  在节能环保运作机制方面,合同能源管理(EMC)是国际上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从定义上来理解,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用节约能源费用所产生的收益来支付节能项目投资的机制。因为节能收益是未来的现金流,如果能以这种收益权为抵押向银行贷款,那么运作节能项目的公司就能获得流动性,滚动发展去做其他项目。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这种机制十分有助于推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项目的实施。然而,在中国当前国情下,其却面临着两大困境:首先是来自节能量认证的困境,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权威机构对节能量进行认证,更准确地说是缺乏实施这种认证的合规性与公允性。其次是获得融资的困境,形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节能项目权益较一般项目形成的抵押资产更难评估,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商业银行信贷评估部门目前对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还缺乏经验。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是技术含量高、涉及层面广、运作机制新,并且在众多子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对金融服务有多层次的需求。就商业银行如何参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商榷性意见。
  第一,在产业信贷领域,由于节能环保产业大多是技术密集型,其中许多技术路径尚在探索中,为了更好地评估风险,商业银行能否与创业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尝试借鉴创业投资公司的风险甄别机制,探索风险分担信息分享的新模式。
  第二,在合同能源管理领域,商业银行可否与节能量认证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对其认证的合规性、公允性进行规范,对各家认证机构的信用建立类似于资信评估的系统;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还要探索出一套针对“节能项目权益抵押”的评估方法及业务流程。未来条件成熟时,还可考虑与投资银行合作,探索节能减排权益的资产证券化模式,为中国未来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原料”。
  第三,在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方面,可否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处理节能环保业务,如成立大事业部制机构,使其在经营和核算上有更大的自主权,积极开拓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市场,并逐步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市场经验。
  
  
打开环保“蛋糕”面前的玻璃窗

   岑婷婷

  “峡湾冬天无冰,北极熊因天暖而无法冬眠,北方候鸟忘了南飞。在过去这个季节,阿尔卑斯山冰雪皑皑,今年却是野花盛开。”这是一个公益广告的广告词,描述的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由于人类活动而发生的改变。然而如果抛开已经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不谈,气候变化问题同时也是发展问题、技术竞争力问题,其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和政治利益。
  过去,有人将节能环保形象地说成“橱窗里的蛋糕”,总给人“只能看不能吃”的印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我国该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但是由于缺乏国家战略给予宏观指导,节能环保尚未作为一个产业门类予以清晰界定和统筹考虑,体制机制建设的滞后制约了产业发展,也大大削弱了国家规划的效果。好在,被业界翘首盼望多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在2009年下半年就已启动了编制工作,并有望于年内出台。而另一个制约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瓶颈是,我国环保产业还存在核心竞争力较低,特别是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等方面差距较大。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项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项技术里面有42项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
  可见,持续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和效率,致力于技术革新是当前节能环保领域发展的两大抓手。9月8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中要求将“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等内容作为促进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或许能成为打开环保“蛋糕”面前玻璃窗的有效手段。
  
  
  
   角逐蓝海先行者胜


  主持人: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仅是刚刚迈开步伐,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对于这种现状,各位作为业内人士最直观的感受是怎样的?
  代存峰:节能环保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是依附于生产用能的一种经济行为,其产生的效应是一种二次现金流,是一种节约的现金流。因此,不管是对于银行还是对于生产企业的决策者来说,节能都不可能是他的第一诉求,而这也是节能产业本身特性所固有的。对于这个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总结:第一,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大量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投资项目,由于融资技术或者理解程度等等方面的障碍,现在还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第二,通过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一些大型的或者经济性好的节能项目已经得到了实施;第三,今后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成本会更高,也更具有挑战性。
  李东华: 确实,任何一个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都不得不面对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也现实的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薄弱、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风险承担能力较弱等问题。但是,和传统产业不同,节能环保经济的概念非常宽泛,有可能是一家新组建的公司,也可能是一家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借助节能环保技术进行经营转型和重组,这其中的情况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
  主持人: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兴奋型产业。有专家提出,健全节能环保经济政策体系对促进环保产业发展非常必要,对此各位有何看法?
  代存峰: 对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而言,国家的政策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节能环保产业也不例外,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国家通过其掌握的强大的资源和政策优势,对节能环保企业进行扶持,是一条正确的路径。随着政府对节能环保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该领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值得肯定。但是,除了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之外,我们建议国家应该考虑引入一些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式,特别是可以通过金融机制的创新来带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例如成立专门的担保基金;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价格手段,比如可以效仿德国实行可再生能源电价,正是这一举措使得该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戴志远:虽然国家整体的政策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行业的发展,但目前尚未出台任何针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措施,对“节能减排”活动判定的标准和节能效果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使得金融机构很难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产品。此外,由于目前大部分“节能减排”项目都发生在钢铁、水泥、化工等国家控制的行业,银行对以上行业节能项目发放的技术改造贷款极有可能由于被统计为“两高一剩”行业贷款而受到相关部门的问责,这也挫伤了一些金融机构支持节能项目的积极性。
  主持人:金融投向也将成为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银行支持新兴产业则必须正视该产业内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何寻找二者的平衡点?
  代存峰: 由于对这个行业的不了解,国内银行还不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节能环保产业,所以我们国际金融公司作为一家多年来和中国的银行有着广泛合作,并且在节能环保行业具备丰富经验的境外结构,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帮助国内银行认识这个市场,并且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我们的观点是,银行不应该再对这个领域的市场潜力存在任何怀疑,这虽然是一个存在着瑕疵和障碍的市场,但仍不失为一片蓝海。之所以国内银行觉得支持新兴产业具有极大的风险,首先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市场不了解,进而又表现为一种技术能力上的不足,诸如如何发现市场和客户,如何去判断一个项目的优劣,以及如何去识别和控制风险,如何去设计适宜的产品等等。一旦一家银行在这两个方面得到质的提升,就可以将这个领域变成其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戴志远:根据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在节能领域的先期实践来看,中国节能项目的实际年回报率在38% 左右。虽然前景诱人,但国内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市场的开发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强调约束而不是支持,而那些直接针对“节能减排”项目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尚未大规模开展。这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机构尚未充分认识节能领域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金融机构在对节能项目的评估和风险控制上还存在技术障碍。然而,中国经济向低碳转型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将是对国内的金融机构把握市场机遇能力的一次检验。主动地对市场机会进行评估,并在注意风险防范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尝试应是国内金融机构当前所要采取的做法。历史证明,那些在新兴市场率先采取行动的金融机构往往能取得市场的领先优势,而那些忽视这一机遇的机构则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辩证“识”新旧

   农总行金融市场部 刘笑飞

  传统产业,又称传统行业,主要是指劳动密集型、以加工制造为主的行业,如制鞋、制衣、机械制造等。与之对应的则称之为新兴产业,主要是指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资源能耗低,带动系统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上个世纪末兴旺发达起来的电子行业,在当时而言可以称之为“新兴”,但过得些年之后,由于其门槛不断降低,现在已经很难被称之为新兴产业了。而现在所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近年来才开始提出的,按标准说法是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并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目前比较统一的意见是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七大领域。把这七个领域的新兴产业提升到战略性高度,自然有它的道理,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是有科技方面尚有较大待开发的余地。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加工与制造等传统产业方面全球闻名,但产品的科技含量往往不高,或是别人已经有了很高、很成熟的技术,而我们则走的是以“量大价低”拿订单的路线。而在新兴产业领域则不同,就科技水平而言,大家均处在近似相同的起跑之路上,而且远未跑到最后一圈。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大家所关注的热点无非风能、太阳能,冷僻一点的如潮汐能等,就技术而言,从科学技术最先进的美国到正大力发展的中国,彼此之前相差不多。太阳能方面中国有尚德电力,在风电机组方面实现了85%的国产化(当然最尖端的技术仍在别人手里),而核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应用历史,似乎处于新兴与传统产业之间,中国已经在开发第四代技术,而美国、欧洲方面还在提供和使用第三代技术。总之,虽然在不同的领域之间世界各国都在你追我赶,但就现有技术而言,谁都不敢说手里的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雄霸天下的地步,未来的科技之路都还“险阻且长”。
  其二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家电、制衣等早已拼杀到海水绯红的传统产业不同,新兴产业面前尚有大片的蓝海可供遐想。以电动汽车为例,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丰田,都也不过仅仅下了二十余年的功夫。谁都知道,随着石油的逐渐枯竭,未来汽车必然要使用新的能源作为动力,不消说美国那种生活在四只轮子上的国家,单是看看北京市多如虫蚁的汽车以及遍布城乡的加油站,就知道只要技术上解决了电池问题,电动汽车该有多美妙的市场前景,只要有技术突破,超越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也未必不可能。
  其三是有较高的投资风险。这点与《诚信的背后》一书中所述“新兴市场”颇有相似之处——高风险是一定的,高收益则未定。不管是天使投资还是VC、PE,只要是投资于新兴产业都是种很烧钱的行为,而且要做好“烧掉了钱,也未必炼得出金子”的思想准备。比如节能环保领域中有种利用新技术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CCS),据称神华集团已在鄂尔多斯建造中国首个CCS工业化示范项目,设计年捕集、封存二氧化碳10万吨,概算投资约2.1亿元,估算成本为每吨近50美元。虽然新技术与大投资能够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有着种种好处,但这种做法未必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封存二氧化碳并非令其分解消失,反而要把它通过深埋等方式处理,只能说是一种缓兵之计;再者地球上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超过1500亿吨,不知要建多少个这样的封存项目才能有些作用,而这种只捉不杀的技术,未必进得了碳交易商的法眼,未来的前景也充满变数。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旦核心的技术瓶颈解决了,我们上述所言的这些“高风险”马上就能转化为“高收益”,就看谁具有独到的战略眼光,能在鱼目混珠的投资项目中一击中的。
  就一国的发展来讲,新兴产业虽然目前看起来机遇与风险并重,但它不仅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国家未来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因此,即使目前有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新兴产业仍然吸引着大笔的资金和有胆识的投资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22 10: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