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新型产业与商业银行 新能源
发布时间: 2010-09-06 访问: 字体:
  策划人语:
  战略新兴产业是近来各级政府、经济界相关各方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望文生“义”,“战略新兴产业”中,战略是国家之战略,是国家较长时期内全局性的经济发展布局;新兴是相对于传统,是传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突破,孕育着新的生机和规律;产业是资源(人力、财力、技术等)的集群,为利而聚,利是国之利、民之利、从业各方之利。由此看来,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予以高度关注并积极介入,探索多赢之路已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报策划“新兴产业与商业银行”系列专刊,就是为了汇聚各方观点,厘清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对商业银行把握支持新兴产业的方式、机遇和风险进行客观的探讨。


新能源产业:

伴随烦恼成长的“快鱼”

   白鹏

  这是一个公众耳熟能详的试验:一只青蛙被扔进沸水中会立即跳出逃生,但被放在一锅冷水中慢慢加温,它却静静忍受直至被煮熟。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4-5.8℃。随着地球温度的慢慢升高,谁又敢否认人类不会成为那只青蛙?
  关于全球变暖的起因,科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其中超过80%的排放源自传统化石能源的快速过度消耗。以石油为例,其消耗速度和程度可见一斑:据美国能源署统计,以目前的技术,人类只能探明提取地球原油储量总量的一半,即3到4万亿桶。人类花了146年的时间用掉了最容易获得的第1万亿桶,但用完第2万亿桶却只花了25年……
  “传统能源总会用光的,新兴能源总会发光的。”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竞相开发利用新能源。毕竟,“快鱼定律”在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依然适用。至2009年底,我国水电装机1.97亿千瓦,风电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超过2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0台,为全世界在建机组最多的国家,已成为新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但在为拔得头筹的成绩自豪的同时,我国新能源产业却尴尬地面临“成长的烦恼”——市场空间过早扩张蕴藏了一定风险。目前我国有十几个省市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风电设备、多晶硅行业已出现重复建设倾向,核电大发展背后暴露出设备制造力、沿海厂址基本开发完毕、三代核电技术仍待检验和内陆核电缺乏经验等瓶颈。
  由此可见,当前更为紧迫的任务,应是通过技术经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充分的论证,尽快确定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发展。如此,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微笑曲线”定会更加完美、灿烂。


  新能源产业:无远虑 有近忧

   中石油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后 陈竹新

  新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是区别于常规能源的各种清洁能源形式,指新发现的一次能源以及通过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获得的二次能源等,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和核能等,具有低碳、高效、清洁等特点。在常规能源逐渐枯竭、经济发展需求及气候环境保护的制约下,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是各国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世界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新能源:各国的新宠儿
  
  在迈向低碳经济的路途上,各国制定了新能源发展的详细目标并实施各种能源政策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导致全球新能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异常迅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趋势:
  新能源规模化快速发展,能源供应量大幅提高,成为主力替代能源。过去10年,光伏太阳能年均增长38%,风电年均增速也达到28%。
  新能源技术不断创新,能源转换效率显著提高,价格大幅下降。风电最大单机容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30千瓦提高到目前的5000千瓦,而上网价格则下降了3/4。硅基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由20世纪90年代不到l0%提高到目前的l7%-18%,并出现了规模化效应,即规模增加1倍,价格下降l8%,预计太阳能发电价格在2020年前后可与火电相当。
  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大幅快速增长,培育新能源产业支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把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经济刺激方案和经常性研究预算中加大了新能源领域的投入,例如欧盟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并制订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20%和太阳能发电12%的目标。
  新能源发展战略制定与调整,形成公认准则和标准。丹麦、德国、美国、印度等风电强国普遍实施了风电装备认证制度。美国能源部正致力于新一代电力基础设施“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的配套,而欧洲已在国际电气标准会议和国际标准化机构设立机构,开展标准化活动。日本作为全球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汽车公司以植入式发展的办法获得标准制定权。
  受益于政府鼓励和大量研发投入,中国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迅速,正从一个新能源技术进口国跃升为一个主要创造国。2008年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为2.34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总消费量的8.9%。2009年中国以346亿美元首次跻身新能源投融资排行榜榜首,美国则退居次席。中国太阳能企业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加州光伏市场,并占据了2010年第1季度42%的市场份额。

  制造在中国 创新在外国
  
  如前所述,虽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技术基础薄弱,核心技术缺乏。由于没有强大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中国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薄弱。核电设计能力总体上停留在引进机型的翻版设计上,大锻件、主泵和特殊材料的国产化和自主化不够。风电新机型开发能力不足,控制系统、关键轴承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较大,但是缺乏核心技术,例如多晶硅的制备提纯技术、四氯化硅等有毒副产品的回收技术等等。而且太阳能发电也并非绝对的低碳产业,太阳能发电过程环保,但是多晶硅的生产耗能却很大。
  产业发展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由于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的技术标准匮乏,国家没有建立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造成企业的无序竞争。由于有政策鼓励,又没有进入门槛,在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情况下,企业大量进入导致低价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造成产品质量差、产能过剩及资源浪费。
  相关产业体制不完善,新能源发电设备成形象工程。以风电为例,2008年底我国有1215万千瓦的风电机组完成吊装,其中1000万千瓦通过调试可以发电,但2008年底实际并入电网的风电装机容量仅为894万千瓦,占吊装完成的风电装机总量近73%。由于风电上网难,今年一季度,我国风电总发电量达5亿千瓦时,而弃电近3亿千瓦时。这种资源的浪费反映了相关体制机制问题没有理顺,包括新能源电源发展和电网建设的不协调、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成本增加没有及时传导、对电网企业缺乏强制性要求和监管等。
  总的来看,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提供相对便宜的制造品,而创新主要源于发达国家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制度要完善 标准须制定
  
  大力推广利用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虽然受控于成本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靠政府投资和补贴,企业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但从长远考虑,仍须调整产业战略,推进产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需在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关部署:一是加强建设新能源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创新技术的研究,在主要的材料、部件和技术等方面推动技术创新,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二是建立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制度和环境。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定价机制,进一步加快电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统一与协调。以强制和激励双重手段,进一步发挥电网企业的作用。三是加快技术标准

[pagebreak]--------------------分页符--------------------[/pagebreak]


制定、行业认证及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建立符合我国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的风电、太阳能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认证标准以及检测和认证能力的建设。
  对于银行来说,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能源产业,对有可能快速发展的细分领域做出预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具体来说,可重点关注以核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适度关注风电、新能源汽车和薄膜电池领域,以节能电机等为代表的节能领域,以及新能源发展需要配套的电网建设。


   新的经济发动机

   农总行战略管理部 王静文

  很多学者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在互联网技术红利消逝殆尽之后,一时找不到新的发展动力,无奈之下将房地产业视为经济支柱,并任由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最终泡沫破灭,造成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所以,各国在这一轮救市过程中都格外强调培育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冀望由此找到新的经济发动机。
  我国同样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机会。自去年年中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今年1月,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意见的报告》,对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总体部署。在即将展开的十二五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成为重点。
  实际上,新兴产业的提法由来已久,但加上“战略性”的前缀,却还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创造,从中也可以看出决策层希望自上而下推动“结构调整”并在这一轮全球技术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政策意图。客观地说,这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如果中国确实能够在后危机时代发现和确立新的主导产业,将有助于国民经济摆脱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这对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去年的一系列讲话中,温总理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原则,即“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由此,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产业和信息网络等产业被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必须要强调的是,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同,以上几个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对市场环境、创新体系、人力资本、金融支持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之高。从历史上看,还很少有一个后发型的国家能成为新兴产业的主导者,因此,也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能不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决定了这些产业能否最终获得发展。
  首先,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应交给企业来探索,政府应尽量减少干预。一般说来,在发展传统产业时,因为可以借鉴前人路径,政府可以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倾斜性的政策来发挥后发优势;但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政府往往并不比市场有更多的信息优势,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就无从发挥,如果强行为之,可能导致发展方向的偏离甚至“集中力量办错事”。日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在这方面走了不少弯路。总之,在面临新兴产业这种未知区域时,政府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让它们成为探索的主力。
  其次,国家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一定要有整体布局、宏观调控,严防地方政府以此为由头“一哄而上”,形成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近几年的风电产业和光伏产业,都出现了这种现象。要知道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过程,地方政府受“唯GDP论”的政绩评价体系驱动,往往会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这些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最后,政府应借助这一契机,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具体来说,应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提供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鼓励建立长期投资和促进资金有效配置的稳定的金融市场,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提供补贴等。只有形成一个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企业在追求创新收益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研发出新兴的主导技术,在此基础上才会形成新兴主导产业群。
  尽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一样,在技术和产业创新方面一直扮演的是跟跑者的角色。由于这次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中国得到了一次跟其他国家平等角逐的机会,能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将会影响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的表现。


   谁执新能源牛耳?

  主 持 人:白 鹏
  特约嘉宾:李俊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刘建彪(甘肃鑫汇风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栾印国(夏津奥德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 鸣(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程少博(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冯 征(农总行信贷管理部)

  主持人:您认为新能源能否成为撬动经济的新支点?到底会产生多大的经济规模与效益?
  黄 鸣:在能源危机现状下,传统资源的消耗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加上环境污染、全球生态恶化、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促使各国纷纷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撬动本国经济增长。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认为“能够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将在21世纪处于领先地位”。
  冯 征:长远来看,新能源产业很可能成为撬动经济的新支点。但是,受技术、经济和其他因素制约,新能源替代稳定供应、技术成熟、成本相对低廉的传统化石能源还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并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在今年墨西哥坎昆国际能源论坛上,与会各国能源部长一致认为,石油天然气仍会是未来几十年的主要能源。
  黄 鸣:我不这么认为。尽管目前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经济上与传统煤和石油的产业链相比不占优势,但产业急剧膨胀的态势已显示潜力之巨大。以太阳能热发电为例,目前我国的装机容量不足50兆瓦,根据发改委公布的2015年发展规划,将可能达1500兆瓦。可见,新能源产业的前景是不可低估的。
  李俊峰:新能源作为一个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新兴能源技术,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

[pagebreak]--------------------分页符--------------------[/pagebreak]


景,世界很多国家将其作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措施。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整个能源的构成比例中还很低,全球范围内仅3%左右,我国还不到1%,还不足以作为撬动经济的新支点。因此政府、企业和社会都要有耐心、恒心。

  主持人:新能源产业涵盖众多领域,您认为哪个领域已经具备产业化前提,将成为最近几年的主要发展领域?
  栾印国:我认为,太阳能光伏应用已具备产业化前提,应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目前,人类已掌握了太阳能光热和光伏的核心技术,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2GW,全球光伏电池产量达10.7GW。同时,太阳能分布广泛,更适合分布式供电系统,并且它涉及的产业链广泛,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刘建彪:在我看来,风能不仅可再生、储藏量大,而且成本低、建设周期短、不存在燃料限制,是目前最适宜于大规模开发的新能源。按照我国中长期规划,风能投资最高可能提高到8000万千瓦,按照目前1千瓦造价8000元-10000元来计算,风能的总投资最高将到1万亿元。因此,风电产业已具备产业化前提,在近3到5年内随着技术进步以及风电制造业的规模化,风电的完全成本有可能低于火电的不完全成本,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发电形式之一。
  李俊峰:目前我国的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风电装备已具备制造3兆瓦及以下各种风机的能力,去年生产了1400万千瓦的风电装备,占世界的36%;光伏发电产量突破了4500兆瓦,占世界的40%;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平米,年产量超过了1600万千瓦,占世界总产量75%。其他的新能源技术受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还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阶段。

  主持人:您认为目前制约新能源领域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应如何解决?
  栾印国:我认为首要问题就是价格高、上网难。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例,目前光伏发电的单价高,同时光伏发电上网难,国家虽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力企业应收购可再生能源的电能,但是一直没有相关的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光伏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发电,如果不能上网,光伏发电就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程少博:在我看来,最主要的瓶颈是发展新能源所需资金短缺。以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为例,关键在于大量资金的投入和专业化人才的储备。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虽不断加大,但缺口仍很大。造成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投融资体制本身存在弊端,生物质能的投、融资渠道较单一,在民间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较低,影响了生物质能的产业化发展。
  刘建彪: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了多部法律法规,从上网电价、进口关税、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以风电产业为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风力发电所发电量的增值税税率由17%降低到8.5%。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风电产业的发展,但目前政府的风电定价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电网配套建设滞后于风电场建设,造成风电项目的接入难、送出难,导致资源浪费。
  冯 征:以上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普遍不成熟。与传统能源产业相比,新能源在应用中的缺点尚无法避免,如:风电的稳定性比较差,发电质量远远低于火电、水电等发电技术;而太阳能发电的最大瓶颈在于电池制造技术还有待提升。虽然太阳能发电本身节能环保,但是,应用广泛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制造过程中无论能耗还是污染都相当高,已被国家列为限制发展的产业;生物质能发电则受制于规模限制。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度依赖于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即使如此,补贴后新能源应用成本依然高于传统能源行业。成本高是新能源产业无法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22 10: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