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锚定金融支持实体方向 做好五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 2023-11-24 访问: 字体:

■本报记者 向红 潘琦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次会议首次系统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应如何做好这“五篇大文章”?本报记者对话专家学者、金融业人士,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释放了什么重要信号?

杨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五篇大文章”相关部署的提出,为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做好“五篇大文章”将构成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力,引导金融行业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盘和林:“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业在助力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发力点,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针对性部署,对于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对传统金融功能的深化,是新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

李诗洋:做好“五篇大文章”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今后金融领域发展重点方向进行的部署,意味着我国金融业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记者:与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相关表述相比,“五篇大文章”新提法有哪些新变化,其中透露了什么深意?

盘和林: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曾提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则明确升级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五篇大文章”提法更加细致,方向更加明确,且更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李诗洋:“五篇大文章”的提出,既反映出我国金融业对新技术、新市场和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又体现了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理念和目标的转变,从注重规模和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这意味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和安全稳定,通过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提高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金融高水平开放、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等将成为今后金融工作的重点。

娄飞鹏:综合来看,“五篇大文章”分别对应我国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三农”小微、居民养老、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既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具有助推作用,也为金融改革转型提供了目标指引。

记者:“五篇大文章”之间的关系应怎么理解?

杨涛:“五篇大文章”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以数字金融为例,一方面可以提供直接助力,把原有面向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通过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以产生“水涨船高”的效果;另一方面,针对原有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产品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数字金融服务场景日趋丰富,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将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增量扩面、提质增效。

盘和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金融”被摆在了“五篇大文章”中的首位,一方面强调增加金融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则明确了金融机构发力的方向。总的来看,这五篇文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比如实现绿色金融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加强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

李诗洋:“五篇大文章”的发展现状各自存在差异,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这些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融合,促进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科技金融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还通过科技的发展引导银行、证券、保险以及风险投资等各类资本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即科技金融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提供了技术和创新的支持,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都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祉,数字金融则为这些金融领域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手段。

记者: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大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

杨涛: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广泛与金融业相结合,数字金融的未来已来。目前,科技金融已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保险和融资担保、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新科技、新赛道的“加速器”。科技金融探索逐渐迈入新阶段,一方面地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为区域技术创新助力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的发展生态逐渐完善,为金融服务科技进步夯实了基础环境保障。

李诗洋: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是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五大主要方向。近年来,科技金融通过金融工具和手段推进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进而驱动经济增长,科技的发展也催生出全新的金融业态形式。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转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在基础金融服务、小微金融、乡村振兴、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养老金融经过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养老金产品和退休金管理三大领域,但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金融业务近年来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金融总指数稳定增长,但在风险防范和监管层面也引发了诸多关注。

娄飞鹏:近年来,金融业在做好“五篇大文章”领域做了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资本市场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绿色债券也获得较大发展,养老金融领域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开展试点,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有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共识,金融机构围绕数字金融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取得较好成效。

记者:为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

杨涛: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金融不仅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更担负着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使命,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科技金融创新已有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集聚各方力量、统筹推动。例如,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在产品模式、风控思路、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着力解决科创企业融资困境。

在如何做好绿色金融方面,绿色金融理念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切入点和“多边共识”。绿色金融相关的挑战也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比如,绿色金融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不够清晰,绿色金融支持范围还需进一步明确;业务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绿色金融项目的效果评估还缺乏统一规范标准和办法。

在做好数字金融方面,提高数据治理效能是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即通过提升行业数据要素、数据资产的综合管理应用能力,促进金融业投入产出模式的优化,提升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而要使得数据真正成为金融业变革的核心力量,还需进一步实现数据要素链、数据资产链与数据价值链的“三链融合”。

盘和林:做好“五篇大文章”,需要多方发力、统筹考量。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投入力度,并为该领域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措施。要加强创新,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开发适合不同群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均等化水平。要完善监管机制,加强金融创新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加快完善数据信息使用与数据安全立法,切实保护好弱势群体权益。

李诗洋: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应注重“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更加明确的标准和监管框架。在实践中,绿色金融应在确保“安全降碳”前提下,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不断提高,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市场化原则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致力于解决金融服务的不平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养老金融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重要发展领域,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养老金融需要进一步发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老金产品,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加大对养老金融的投入和支持。数字金融通过互联网、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已经改变了金融行业的格局和传统金融服务的方式,但由于科技、法律法规等因素的限制,仍需在平衡创新与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法治化和市场化准则推进其发展和完善。

娄飞鹏:从金融机构方面看,在高度重视“五篇大文章”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应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应发挥各自优势,在“五篇大文章”领域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从金融政策方面看,目前除了数字金融外,其余都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可以探索推出支持数字金融发展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具体而言,科技金融发展需要金融业围绕科技创新企业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尤其是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难点堵点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绿色金融方面,金融业不仅要增加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供给,还要从网点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推进机构绿色发展。普惠金融方面要高度关注小微企业、弱势群体、偏远地区客户的金融服务,围绕客户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养老金融领域,加大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方便老年人群体获得金融服务,扩大个人养老金试点并结合试点情况优化完善支持政策,增加养老资产积累。数字金融方面,不仅是积极服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还要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提升金融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以技术优势增强金融安全。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22 10: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