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大河交响
金融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侧记
发布时间: 2024-03-11 访问: 字体:

■本报记者 李彦赤 郇长亮 吴鹏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原序》引《玄中记》云:“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约5464公里。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随着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法律法规陆续出炉,九曲黄河,正激荡起更为雄浑的新时代交响曲。

助力“大保护”

“水利之在天下,犹人之血气然,一息之不通,则四体非复为有矣。”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将水利比作人体的血脉,血脉不通,则人体就不复存在。

谈及母亲河的“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可以说,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提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到强调“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下规矩、划定红线,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提供了根本遵循。

地处青藏高原东端,位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正是“大保护”红线上的重要节点。

统计数据显示,黄河在玛曲县境内流经433公里,水源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玛曲县也因此得名“黄河之肾”,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

2023年9月底,记者来到玛曲县,站在黄河大桥极目远望“黄河第一弯”,不同于中下游段的气势磅礴,黄河在这里静静流淌,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骏马在岸边悠闲吃草。作为甘肃省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玛曲县拥有可利用草场1245万亩,各类牲畜百万头。为保护黄河上游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当地政府核定一定面积草场合理的载畜量,遏制超载过牧现象。这种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之下,本地养殖企业加快转型步伐。

走进玛曲县河曲马场甘南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暖棚内,一头头黑色的牦牛不时发出“哞哞”叫声,园区员工正开着自动撒料车为牦牛补饲。园区办公室主任杨永明向记者介绍,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园区上线了智慧畜牧场景,能够准确监测牦牛的体重、位置以及疫苗注射情况,实现了智能化养殖。

“1000多头牦牛,冬天通过暖棚内3到4个月时间的集中补饲,牛犊不再因枯草期掉膘,相比散养,能够缩短养殖周期,尽早进入市场。”园区办公室主任杨永明向记者介绍。

“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牛羊在草场进食的区域和时间有了规划,让草场得到充分的休息,降低了草场的承载量,提升了草质,保护了草坪湿地,推动了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型畜牧业转变。”杨永明说道。

放眼黄河上游,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当地银行机构亦躬身入局,写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答卷。

和“黄河之肾”毗邻的青海,因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而得名“三江源”“中华水塔”。境内黄河干流长度1694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31%。为助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青海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青海省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围绕动植物自然保护、野生动物风险保障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金融资源配置力度。农行青海分行创新推出了以生物资产为抵押的“乡村振兴活畜贷”产品。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活畜贷”7.11亿元,惠及758家养殖户。青海保险机构推出了“降雪量气象指数保险”“牧草产量保险”“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满足当地畜牧业正常生产和草场修复需求。

服务“大规划”

治水安邦、兴水利民。

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农耕文明决定了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盛至关重要。“黄河清,天下宁”,这句古谚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黄河安澜的祈愿。

如今黄河发展的话题,早已超出“治水”的视界,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百姓生活高度关联。统计数据显示,黄河流域省份2018年底总人口4.2亿,占全国30.3%;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占全国26.5%。黄河流域除了生态屏障,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农产品主产区、“能源流域”。

诸多特色加持下,黄河流域各地如何找到高质量发展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在宁夏,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储备,宁夏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当地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过程中,积极推进新能源综合示范,构建绿色产业系统。农行宁夏分行及时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主动加大贷款投放,截至2023年年末,该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44.86亿元。

纵览黄河流域,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上,一系列“显山露水”的金融实践正在进行中。2021年,农业银行出台《关于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文化传承、对外开放等领域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支持黄河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记者从农总行相关部门了解到,截至2023年9月末,农业银行沿黄9省(区)分行各项贷款余额达2.35万亿元。

四川阿坝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农行四川阿坝分行近年来针对当地旅游文化资源较为富集的特点,主动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先后投放5亿元贷款支持松潘县黄龙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开发和保护,信贷支持50余家酒店升级改造,提升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增加农牧民旅游收入。

大河奔流,泥沙俱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也在入海口不断沉积出新生的土地——黄河三角洲。区域内有盐碱地698.56万亩,主要分布在山东东营、滨州两市,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和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10月,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农高区”)批复设立,成为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盐碱地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农行山东分行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在农高区设立二级支行,先后审批支持农高区大健康产业园、泰辉清洁能源等乡村产业、绿色金融领域重点项目,投放贷款6.6亿元,助力盐碱地农业实现华丽“变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3年7月16日10:30,历经十余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正式向西安通水,汉江清流穿越秦岭,润泽秦川大地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水利民生工程。工程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从陕南汉江流域调水至关中渭河流域,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万。

为推动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陕西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引导辖内银行机构立足区域实际,将黄河流域水利工程、水环境治理等纳入重点支持领域展开支持,如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2023年1—11月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域投放资金超260亿元,支持引汉济渭工程、国家储备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等项目。农行陕西分行与省水利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金融支持工作的通知》,积极支持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项目。截至目前,该行已为陕西引汉济渭项目授信45亿元,贷款余额9.3亿元。

添彩“大合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战略部署。2023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首次从法律层面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进行制度性安排。

新蓝图下,金融业如何与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实现深度互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要将与黄河文化相关的中国传统金融价值、金融理念进行梳理,比如晋商信誉、传统中国商帮价值观等,找出其对推动现代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意义。另外,金融业可以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出一批公益性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类项目。

“银行还可以通过普惠金融的方式,推动黄河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魏鹏举表示。

实践层面,现代金融业与黄河流域特色文化的碰撞,正为黄河“大合唱”奏响新的乐章。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最东端的响沙湾,素来以“这里的沙子会唱歌”而闻名,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唯一的5A级沙漠度假景区,被誉为“黄河金腰带上的金纽扣”。近年来,响沙湾积极探寻黄河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衔接点,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当地农行、建行、中信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为内蒙古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投放贷款2.25亿元,以金融力量助力黄河流域文旅产业发展。

《礼记·中庸》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文化是中国人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中和节起源于唐贞元五年,延续至今已历时1200余年。2011年,云丘山中和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云丘山成为中和文化的“活化石”。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广中和文化,支持云丘山发展,农行山西临汾乡宁支行向云丘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放贷款1.27亿元。在农行山西分行整体层面,2023年该行创新推出了“文化遗产贷”,覆盖全省80%的5A级景区,支持非遗项目20个。截至目前,该行文化遗产贷余额超4亿元,为讲好黄河故事、赓续黄河文脉持续输出动力。

母亲河奔流入海,留下璀璨的文化遗产。纵观环抱在黄河“几”字弯的河南、山东、河北,今年新春,游客来到有3000年历史的殷墟、2500年历史的孔庙、1400年历史的赵州桥,逛古城、赏花灯、品非遗、博物馆里过大年……黄河沿岸一片片古老热土,正在文旅融合的催化下成功“破圈”,文化优势被定位、文化价值被挖掘、文化密码被激活,文化市场收获了真金白银。在这背后,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万里黄河,气象万千。

从白云间到入海流,从波澜不惊到汹涌澎湃,从古老的歌谣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孕育世界上伟大民族的中华母亲河,正循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坐标,一路欢歌流向远方。

(本报记者梁晨霄 通讯员许鹂 范永海 丁丕青对本文亦有贡献)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13 10: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