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佳宇
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需求牵引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蓬勃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机器人应用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2021年工业机器人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超5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快速提升至322台/万人,工业机器人应用扩展到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服务机器人走入生活、走进家庭。特种机器人在空间探索、海洋资源勘查开采、极地科考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实现创新应用。
“机器人+”时代到来,有望带动产业链全面繁荣。《“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支点,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责无旁贷。由于机器人产业前期投入大,效果未知,具有一定风险性,因此,需要金融机构在投融资、产品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做足功夫。
加大投融资力度。首先,拓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种子基金等多种渠道,为机器人初创企业和研发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打通资本市场。一方面,要通过简化机器人企业IPO、定向增发等审批流程,推动一批龙头机器人企业上市。另一方面,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可设立机器人概念板块、丰富投资工具,如机器人相关股票、ETF产品等。再次,设立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与科技资源对接,共同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省、市政府可设立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组建民营产业基金,充分发挥基金的市场化运作优势,专业化投资机制,加大在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生产环节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还可引入外资设立的国际性产业基金,促进全球资源整合与技术合作。最后,建立适合机器人企业的灵活信贷体系。商业银行可设立机器人产业贷款,投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领域。此外,还可引导产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通过股权投资、贷款担保等方式与商业银行合作,缓解机器人企业的融资难题。
加快金融创新。机器人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用于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也需要雄厚的资本金作为产业化运营的后盾,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一方面,要注重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应针对机器人企业技术研发及设备购置的长周期、庞大资金需求,创新设计工程贷款、设备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专项信贷产品。同时要加强研究、探索适用于机器人产业的股权融资、委托贷款、债转股等新型金融工具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注重模式创新。保理企业可针对机器人企业开发专业化的保理产品,通过应收账款质押、产业链互保等创新模式,提升保理效率;通过监管导向支持模式创新,防止过度监管,还能有效缓解机器人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
完善配套机制。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如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基金等,降低金融机构对机器人行业贷款风险,调动其大力促进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要健全监管机制。针对产业特点采取适当的监管政策,同时防范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化,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用。要构建第三方征信机制。完善机器人企业信用评级机制,为诚信建设保驾护航。要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大力培育专业金融人才队伍,组建金融人才专家库,定期开展专业培训,选拔培养懂机器人技术及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