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

未来产业:让梦想照进现实
发布时间: 2024-03-22 访问: 字体:

■郭辰晨

一架无人驾驶飞行汽车垂直起飞,以自动驾驶模式,从广州天德广场向广州塔方向飞去,横越广东省博物馆、花城广场、海心沙亚运公园等广州地标性景观后返回出发地,试飞全程仅需6分钟。

在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体验者凭借一双智能仿生手写出了让人赞叹的毛笔字,这是脑机接口领域“独角兽”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

搭载中国移动星载基站和核心网设备的“中国移动01星”“‘星核’验证星”两颗“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日前成功入轨。其中,“‘星核’验证星”搭载业界首个采用6G理念设计、具备在轨业务能力的星载核心网系统,是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

上述画面,是我国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无人驾驶到脑机接口,从量子计算到6G网络设备,科研人员正努力将梦想变为现实。

未来产业乘风起势

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产业的六大发展方向为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提出未来产业包括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和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等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今年两会期间,未来产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提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北京、浙江、江苏等省市陆续出台关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与配套政策举措。政策层面“大开绿灯”,各地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乘风起势——

在浙江,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160家创新企业和机构携手成立了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这是全国首个落实“人工智能+”的城市行动。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重镇”,杭州市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市有人工智能上市企业43家、“独角兽”企业7家,阿里云、蚂蚁集团、海康、大华、网易等5家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在安徽,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高新区为共同主体的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已集聚量子企业58家。其中,从事量子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核心企业25家,位居全国首位;量子技术上下游关联企业33家。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科优势,量子科技园的建设有力地支持了量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加速了量子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在深圳,凭借当地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产业链和供应链,吸引了新能源和储能产业龙头企业入驻。2023年6月,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和储能产业园项目在深圳龙岗区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提供超6万个研发岗位,达产后将新增储能系统产能20GWh。园区致力于打造新能源的研发中心,推动中国能源产品走向全球市场。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机器人在“黑灯”工厂里年产千万台手机,创新药研发生产基地即将孕育创新药,人形机器人实验室朝着共性难题攻关,无人驾驶汽车驶入高速公路“赶飞机”……一个个看似带有科幻色彩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勾勒出北京厚植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的新图景。

2023年9月,北京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等六大领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智慧出行等20个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2023年,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元级,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9%。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北京将加快新能源汽车规模量产,加快生物医药集群建设,努力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江苏省提出,将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虚拟现实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明确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

浙江省围绕“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优先发展未来网络等9个创新基础良好、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同时,培育发展量子信息等6个力量尚在集聚、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

上海市提出,将推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空间计算、智能编码、脑机接口等战略前沿与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形成30项以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推进“元宇宙”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打通创新转化卡点

展望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从产业融合视角看,未来产业将与优势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点带面锻长板、补短板,从而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从技术融合的视角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向不会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将会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

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发展未来产业十分有利的条件。然而也要看到,我国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系统谋划不足、核心技术缺失、关键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化经济合作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面对挑战,需要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堵点、卡点,在基础研究、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提升高水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筑牢未来产业发展基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未来研究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引导大型科技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企业共同体和知识产权联盟。

加大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持续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做大做强政府科技产业类引导基金,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等。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探索投贷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

加强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完善科研机制和人才考核体系,下放科研机构自主权,建立多样化的学术人才考核机制。制定差异化、长周期的考核体系,鼓励坐“冷板凳”、出“颠覆性”成果,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营造鼓励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创新环境。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2 1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