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三农

树立大食物观丰富“中国饭碗”
发布时间: 2024-01-24 访问: 字体:

■曹 慧

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自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之后,“大食物观”多次出现在中央重要的会议和文件中,从思想观念、指导原则,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发展战略、行动方案,从侧面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路径和“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走向。


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结构,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带来食物消费结构的快速转变,给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食物观抓住了当前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主要矛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食物消费需求。

理解大食物观的内涵,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坚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两个底线。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的国内供给。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给耕地、水资源“解压”。

其次,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一方面,要与居民食物需求变化相适应,实现食物供给种类的多元化,不仅要守住“米袋子”,还要提稳“菜篮子”,抓牢“油瓶子”,抱好“奶罐子”。另一方面,要实现食物供给来源的多元化,不能停留在向传统种植、养殖要食物的平面化视角,而是要放宽眼界,全方位、立体化地拓展食物来源。

最后,要增强食物供应链韧性。树立大食物观,不仅要关注食物产业链的生产端,充分发挥我国资源禀赋多元化的优势,深入挖掘生物技术、设施农业的潜力,更要关注食物产业链的中端和末端,即储运、加工、贸易、消费等各环节,推动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强化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多元化食物产得出、供得上、送得到。


破除资源环境约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从4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吃得好,实现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国内资源、生态条件约束趋紧的背景下,粮食高位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未来粮食供需紧平衡态势仍较为严峻。树立大食物观,开发生产多样化非粮食物,是减轻粮食供给压力、缓解供求紧平衡态势的重要部署。当前,虽然我国口粮和谷物基本可以自给,但是饲料粮和油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利用国际市场不仅是品种调剂,而是保障国内供给的必然选择。同时,我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和进口通道运力分布均较为集中,极易受地缘政治和航运意外风险影响,增大利用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树立大食物观,开发多元化的食物供给渠道,是保障城乡居民食物营养需求、提升食物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战略布局。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相对贫乏,粮食增产空间有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就指出“现在,国内粮食需求增长很快,粮食安全要靠自己保全部,地不够,水不够,生态环境也承载不了”。因此,要破除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紧箍咒”,就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树立大食物观,将食物来源从传统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是持续提升食物供给能力、破除资源环境硬约束的重要途径。


多措并举抓好落实

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再到大食物观,是确保“大国粮安”不断丰富发展的新思维。贯彻落实大食物观,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牢牢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持续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合理利用多样化自然资源。提升森林食物的供给保障能力,科学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实施“藏粮于草”“藏肉于草”战略,推进现代草业发展,保障草食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蓝色粮仓”。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合理优化设施农业布局,科学谋划区域分布和建设规模,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

构建国内外食物供应链保障机制。健全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流通体系,强化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监测、研判和预警,完善海外粮食供应链,构建跨国粮食生产投资、仓储、加工、贸易等全产业链供应链系统。增强全球供应链治理能力,深入推进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参与制定与重塑国际规则。

促进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坚决遏制食物浪费。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减少餐前环节食物损失。强化制度约束、健全供应链管理,降低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另一方面,要构建营养导向型的食物安全战略,开展消费理念引导,制定营养干预政策,培养居民营养健康、勤俭节约的饮食习惯。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1/14 15: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