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三农

一根丝的“破茧”新生
发布时间: 2024-04-10 访问: 字体:

▲春蚕养殖温室。倪亚惟摄影

农业银行客户经理走访蚕丝被制作企业。倪亚惟摄影

■倪亚惟

“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尽趁晴明修网架,每和烟雨掉缲车。”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句描绘了古时苏州吴江人明前种桑养蚕,小满熟茧缫丝的寻常生活。吴江自古就是天然的种桑养蚕宝地,早在盛唐时,吴江已“无地不桑”,明清时期更是形成了“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的盛景。

万顷太湖水,千亩桑麻地。江苏苏州吴江区拥有苏南规模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至今保留着蚕桑养殖技艺、缫丝技艺、小满戏等5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江蚕桑文化系统以源远流长的生产历史、独特的蚕桑种养技术、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巧夺天工的丝织技艺为特征,积淀了厚重的蚕桑丝绸文化底蕴,并于2021年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在匠心坚守中“传下去”

久居太湖边的蚕农们,善于跟随节气变换安排蚕桑生产的节奏。“清明一过谷雨来,谷雨两边要看蚕。当家娘娘手段好,蚕种包好轻轻焐……”民谣的每一句对应着一道工序。

暮春的清晨,震泽镇王家港村的老蚕农丁明凤便拿着箩筐来到桑树边,一片片掐下枝头尖端的嫩桑叶,装个八九分满再折返回屋。回到蚕房,她便熟稔地在蚕宝宝身上铺撒石灰、杀菌消毒,并为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蚕宝宝添加适量的桑叶……看着蚕宝宝们从催青孵化到破茧成蛾,丁明凤丝毫不敢怠慢。

古法养蚕考验着人的体力和耐力,这季的春蚕,丁明凤只向村里报了两张种,“一张留些蚕茧给孙子孙女们做蚕丝被,一张准备卖给合作社,这个春季预计能获得3000元收入补贴家用。”

丁明凤口中的合作社,是当地蚕桑专家杨祖根联合420户农户发起成立的吴江市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十几年来,他坚持以高于市场价的价钱收购蚕茧,以保障蚕农的利益。“现在1亩桑田的收益相当于过去10亩稻田。希望能让蚕农收入高点,推动这门老手艺传下去。”杨祖根说道。

老手艺传承的背后,离不开农业银行的鼎力支持。自2020年以来,农行苏州示范区分行每逢春耕前夕,便委派员工登门了解蚕茧收购情况和企业资金需求,以丰富授信产品、降低贷款利率、扩大授信规模等举措支持企业联农兴农。

在融合创新中“活起来”

立足“一根丝”,吴江蚕丝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吸引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投身蚕桑产业。

“吴江出产的蚕丝被轻柔绵软,包裹在里面真的能提高睡眠质量。”在吴江蚕丝被销售门店,远道而来的客户们对蚕丝被的质量赞不绝口。随着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蚕丝被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在吴江,仅震泽镇就集聚了近200家蚕丝生产企业,光是蚕丝被,一年就能卖出400万条。

2018年,农行苏州示范区分行创新设立丝绸家纺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以“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的服务模式实现小微企业客户的批量审批、批量用信,探索引入政府风险补偿和担保增信机制,满足家纺企业灵活资金需求。

一根蚕丝不仅“织”出了致富路,也联结着吴江人的日常生活,旗袍小镇、丝绸文化风情小镇等一系列“新地标”拔地而起,“蚕花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回归,蚕桑文化正以多元形式浸润着人们的生活点滴。

历史上,丝绸一直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象征,代表着来自东方的典雅。如今,“蚕桑”又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友好使者,向世人展示着当代中国的魅力。吴江丝绸企业不断思变创新,以科技赋能,将西方的艺术感与典雅富丽的东方美相互融合,以丝为媒织就“一缕锦绣”。在G20杭州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全球瞩目的场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个个蚕蛹破茧重生,一根根丝线经纬纵横,越来越多的丝绸企业用科技创新敲开世界之门,让以吴江为代表的蚕桑文化走向广阔的世界舞台。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10 10: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