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金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调整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23-12-22 访问: 字体:

■聂中华

近日,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相较去年,上榜银行在数量上减少至29家,且出现较大变化,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国际社会推出了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的措施。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批准了巴塞尔委员会起草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首次提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所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承担了关键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银行。如果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生重大风险,或者产生经营问题,将会对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带来较大影响,造成重大损失。金融稳定理事会主要从银行规模、关联性、可替代性、复杂性、跨境活动等五个方面,评估银行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的活跃程度和重要性。其于2011年11月确定了首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并每年对名单进行动态调整。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的银行被分为五个档次,从第一档到第五档,每个档次对应着不同的最低额外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分别被要求附加资本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1%、1.5%、2%、2.5%及3.5%。这是因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关系到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需要具备更强的抵御风险能力。为此,除了满足附加资本的监管要求之外,名单中的银行还需要在提高总损失吸收能力、制定恢复处置计划、接受可处置性评估等方面达到监管要求,并不断提高风险数据加总能力,完善风险治理和内部控制。

近年来,金融稳定委员会进行了多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2017年底,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最终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一系列监管要求予以进一步明确,并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为此,2022年,金融稳定委员会调整了对于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的测算规则,与之前相比,一是在可替代性分类下,新增交易量指标;二是修改了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金融机构间资产、金融机构间负债、发行证券和其他融资工具、场外衍生品名义本金、第三层级资产等指标的填报口径,纳入了保险子公司;三是在跨境债权债务指标填报口径中,纳入了衍生品。

从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来看,不仅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数量上有所减少,而且在结构上有所变化。在2021年和2022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数量均为30家。与前两年的名单相比,2023年的第五档银行仍旧处于空缺状态;第四档银行仍为摩根大通银行;第三档银行为美国银行、花旗集团、汇丰银行三家。与2022年名单相比,2023年名单中的第二档银行变动较大,数量由2022年的7家上升至10家;2023年名单中的第一档银行的数量从19家减少至15家。

美国银行业保持基本稳定。虽然在部分得分上美国银行业总体有所下降,但是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的几家美国银行没有变化,这展示了美国主要银行在经营方面保持了较好的稳健性。虽然美联储仍维持高利率,货币政策紧缩效应持续显现,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上行,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相继发生危机,但是美国主要银行凭借良好的风险管控措施维持了较好的流动性。

中资银行数量有所增加。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均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交通银行第一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处于第一档。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进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多年。另外,中资银行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从2022年名单中的第一档升至2023年名单中的第二档。

欧洲一些银行退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例如,瑞士信贷银行近年来深陷经营困境,2022年其净利润亏损严重,各方面经营问题逐渐暴露,在2023年被瑞银集团吸收合并,因此未被列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再如,意大利裕信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近年来逐渐下降,国际业务逐渐收缩,因此退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行列。此外,受欧洲金融监管当局维持高利率、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影响,一些欧洲银行的评估得分下降,总体脆弱性升高,国际竞争力小幅下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国际银行业的格局与发展趋势。近年来,受通胀加剧、发达经济体加息、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欧美银行业出现动荡,风险形势严峻复杂。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大,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各类风险因素交织,银行业面临较多风险挑战。中国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总体经营实力大幅提升。但中资银行也面临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中资银行应构建完善的业务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确保业务规模、风险水平与本行的资本实力和管理水平一致,满足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对内部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监管要求,形成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内部控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模块全覆盖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业务相关风险已被充分识别和评估。

增强风险管控能力。针对欧美银行危机等国际风险事件,中资银行应积极研判其短期及中长期影响。梳理外资金融机构市场类业务和信用类业务的开展情况,研究建立对于外资金融机构风险的快速排查与管控机制。充分运用宏观场景压力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对比,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应对能力。

多渠道补充资本。中资银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国内外法律法规的研究,进一步提升资本补充的能力。从分子方面看,应利用定向增发股票和发行可转债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金,缓解资本压力。从分母方面看,应继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从资本金总量、资本金结构、资本市场节奏、资本市场价格、资本市场相关风险等多方面兼顾资本补充要求。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12/22 1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