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特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月末特刊

十年在光影世界听见爱
农业银行志愿团队坚持爱心助盲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 2024-02-29 访问: 字体:

■马凤鸣 孙雪晴

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引领着盲人朋友感知光明,成为照亮他们的一束光。

“勤务兵不断地把手里的棉服扔进车厢,甚至脱掉自己身上的棉服往车上扔。火车渐渐加速,勤务兵们停下来,气喘吁吁地朝志愿军挥手道别,祝愿他们得胜归来。”

这是农业银行“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爱心助盲志愿团队在为盲人观众讲述电影《长津湖》中的一个片段。每月第四个周六的上午,身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农行志愿者们都会为盲人讲述电影,帮这群看不见的朋友“看”电影。这样的事,他们已经坚持了十年。

讲述:光影无声爱有声

对65岁的肖大爷来说,来电影院“听电影”,是他每个月雷打不动的“必备节目”。2023年5月20日,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前夕,在保利国际影城(天安门店)举办的农业银行“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爱心助盲十周年纪念活动上,肖大爷作为盲人观众代表,向电影院里的一百多人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在电影院与在家自己听气氛完全不一样!我喜欢在电影院里听完一部电影后,和周围的朋友一起分享感受,聊一聊大家的共鸣点。”因为喜欢电影,肖大爷自己平时在家也会听一些无障碍影视作品,但他每个月仍从家来到电影院,听农行志愿者们“讲电影”。

和肖大爷一样的盲人观众还有很多,他们渴望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交集。2023年夏天,适逢北京雷雨多发季节,盲人们出行变得尤为艰难。有的人裤子湿了一大截,有的人则在清晨冒着暴雨从郊区赶来。尽管困难重重,他们仍然风雨无阻,坚持到场参与活动。每次电影放映时,影厅都座无虚席,盲人观众们或是身子前倾,或是托着下巴,全神贯注地听着农行志愿者的旁白解说,生怕错过哪个关键的细节。直到影片结束,仍有许多人不愿离去。

“听电影”带给盲人观众的,不仅仅是度过生活中没有色彩和光影的漫长时间,更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外界交流的社交平台,帮助他们了解更多外界的信息。

奉献:让青春闪闪发光

“电影放映仅两小时,但讲述人花费的准备时间接近30个小时。”来自农总行运营管理中心的志愿者李一向笔者介绍道,“节奏变换快、演员面部表情多的情节,为了精准地展现电影画面,我们常常会把一个镜头重复看十遍、二十遍,尽己所能帮助盲人观众捕捉到电影的每个细枝末节。”

自2016年加入志愿团队以来,今年是李一为盲人讲述电影的第八个年头。

“讲电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李一告诉笔者,电影是包含人物关系、影片色调、场景变换、拍摄手法、方言等的综合艺术,他常常需要在快速移动的画面中兼顾诸多因素,并进行提炼升华,帮助盲人更深刻地理解电影内容。“这需要很强的语言反应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凝练、选择,才能在讲述中用碎片化的语言呈现出来。”

“今天的志愿者讲得太好了,我仿佛看到了画面一样。”一位盲人阿姨在听完李一讲述后说道。简单而真挚的反馈让李一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他知道,这是盲人朋友们对他讲述的认可,也是对农行志愿团队付出努力的最大肯定。

为了讲好每部电影,农行志愿者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挑选影片,精心撰写讲述脚本;电影讲述人则要把电影情节、对白长短、画面切换烂熟于心;正式讲述前,团队内部会开展“蒙眼体验”,身临其境反复试讲、多次修改……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后来的驾轻就熟,志愿者们用时间与汗水精心打磨每一次电影讲述,将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情感融入其中,为盲人观众呈现更具体、更生动的“视听”体验。

关怀无微不至,融入每一次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每次活动,志愿者们都会提前一小时在影院附近的公交站、地铁口等候前来看电影的盲人观众,把他们安全地接到影院,观影结束后再将他们安全地送上车。不仅如此,团队还为盲人观众定制爱心晴雨伞、爱心马甲、爱心礼包,进一步提升盲人的日常出行体验。

从陪伴出行、确保安全抵达,到影片挑选、脚本撰写,再到反复修改调试,直至正式讲述电影,一连串复杂而细致的步骤,几乎成为了每次电影讲述活动的固定流程。而这样一件费时费心费力的事,农行志愿者们已经做了十年。

累吗?当笔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李一的回答是:“不累,很快乐。”这份坚持,源于他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对盲人观众的责任感。对李一而言,每一次讲述电影,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分享,是他用声音和情感为盲人观众描绘色彩斑斓的世界的方式。“看到盲人脸上的笑容,看到他们逐渐融入社会,我感觉一切都值了。”

讲述无障碍电影,让盲人享受与明眼人一样的观影体验,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陪伴出行,使盲人可以走出家门,聚在一起拉家常,感受社会的包容和温暖。农行爱心助盲活动不仅打开了盲人朋友认知世界的门窗,还像一缕阳光,温暖了他们的心灵。

坚守:用行动书写担当

一个金融机构为何要做这些?如何坚守了十年?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

2013年5月,农行“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爱心助盲志愿团队成立;8月,在鼓楼西大街寿明寺的一方四合院中,志愿者们第一次讲述了无障碍电影《警察有约》。此后每月讲述一部电影,成为了团队跟盲人朋友的不变约定。

十年来,农行志愿者们始终践行“勇于担当、服务人民、责任为先、造福社会”的责任理念,不断丰富项目内容,满足视障群体多维度需求,只为带给盲人朋友更好的体验,让看不见的他们“看见”光与影,让看不见的他们一直被“看见”。

截至2023年底,农行爱心助盲志愿团队已讲述电影百余部,撰写脚本超200万字,提供志愿服务超10200小时,直接受益盲人9800多人次,先后荣获“全国银行业‘雷锋岗’”“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等称号,并在2019年创造了“最多观众的人声解说式电影放映(多场地)”吉尼斯世界纪录。

打破纪录并非一件易事,在那些闪光的奖牌背后,是3000多个日夜大量的准备和组织工作。一位盲人朋友曾评价道,“做一场志愿活动不难,难的是将志愿行动坚持十年甚至更久,并不断拓展、壮大”。

2014年,陪盲人朋友参加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让盲人观众第一次到电影院“看”电影;2018年,从在四合院中对着电视讲述改为邀请盲人观众来芳草地电影院“看”电影;2020年,开启了线上直播讲电影,确保“农行放映室”不打烊;2023年,为四地现场200余名视障观众讲述电影《奇迹乐队》,与会嘉宾与视障观众一起沉浸式体验跌宕起伏的电影情节和励志感人的故事……十年间,农行“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爱心助盲志愿活动已经从最初的“给盲人讲电影”不断走向纵深。

十载耕耘,农行爱心助盲志愿团队一帧帧捡拾散落的光影,为盲人描绘缤纷的世界。那些十年如一日的讲述、奉献与坚守终将被看见,时间终会有答案。答案背后蕴藏的,除了不变的初心,更有国有大行一以贯之的责任与担当。一批批志愿者们也将这份爱与温情投入到工作中,让服务升温,让真情传递,让每一次服务都更有爱的温度。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2/29 1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