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特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月末特刊

AI怎么“+”?
发布时间: 2024-04-26 访问: 字体:

■黄正观 陈依琳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一战略不仅凸显了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揭示了其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紧密联系。

“AI+”催生新质生产力

客观来看,新质生产力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挥价值和作用提供了全新的大舞台。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在2023年首次被提出,并迅速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催生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这正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最擅长的。

“AI+”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产生乘数效应。面对创新驱动的时代大潮,“AI+”凭借其独特优势,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力。“AI+”通过跨领域合作与创新实践,持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犹如春雨般滋养万物,激活经济动能,已然成为驱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

“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算力、算法与数据三大核心要素的支撑。

其中,算力是底层基础,随着“AI+”行动的逐步实施,对高性能计算能力的需求持续攀升,具体体现为对AI芯片、AI服务器、AI集群等新型计算平台的倚重;算法则决定了AI系统如何有效学习并处理数据,进而实现对各类复杂任务的智能化解决;数据作为AI系统的基本要素,既是其学习过程的输入部分,也是推理决策的依据。要有效地推进“AI+”行动,自主研发并壮大国产化的算力与算法体系极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成功打造了全球规模首屈一指、技术水准卓越的网络基础设施,而且在数据中心建设和服务器规模扩充等关键环节实现了重大突破。

“AI+”并非孤立运作,其效能最大化发挥有赖于与一系列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比如,互联网作为数据与信息的浩瀚宝库,为“AI+”的学习与训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富素材。而6G技术所具备的超高速度与极低延迟特性,则为“AI+”实现实时应用与大规模部署创造了可能性。此外,机器人技术的融入使“AI+”能更有效地与现实环境互动,拓宽应用边界。

“AI+”的价值充分释放还需与其所赋能的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实现这种深度融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

首先,精准对接行业特性与需求。各行业因其独特的业务流程、运营模式及面临的特定挑战,对AI技术的应用有着差异化需求。因此,AI技术应紧密贴合行业实况,通过对行业特性的深度理解,找准AI技术可优化的环节和创造附加价值的机会,从而为行业带来实质性的收益。

其次,推动AI与行业数据深度整合。数据作为AI技术的驱动力,各行业已积累了海量数据资源。将这些数据与AI技术紧密结合,可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分析,揭示数据背后蕴含的价值,有力支撑行业决策与创新活动。

再次,强化跨界合作与交流。跨领域合作是推动“AI+”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可通过与不同行业专家、企业及机构的合作,共同探讨AI技术在各场景下的应用方案,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同时,着重培养兼具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能在“AI+”实践中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有力促进“AI+”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最后,做好政策与制度扶持。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是推动“AI+”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AI技术在各行业广泛应用与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与规范,引导AI技术健康有序发展,维护行业的公平竞争秩序。

科学审慎用好“AI+”

“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将有力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与升级,然而,这一过程中亦伴随着一系列亟待应对的挑战。这些挑战涵盖技能与就业结构调整、数据隐私防护、伦理道德考量,以及技术创新与监管机制的协调等。

妥善应对上述挑战,需要采取多元并举的策略:强化教育培训体系,使之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助力劳动力队伍顺利实现技能转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监管空白,为AI应用划定清晰的行为边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伦理准则,以引导行业进行负责任的创新实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全球AI治理框架,确保AI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遵循统一的高标准。我国对此问题高度重视,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已于2023年2月颁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积极参与并推动AI治理体系的构建,展现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AI技术创新进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积极动能。国际社会方面,2024年3月,欧洲议会全体会议通过《人工智能法案》,标志着欧盟扫清了立法监管人工智能的最后障碍。

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冷静与理智,既不能盲目跟风、一拥而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盲目跟风可能导致资源错配、投资过度,甚至可能陷入技术泡沫的陷阱,需要深入研究、审慎评估,确保每一步都基于实际需求和市场状况,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虽然理论是行动的指导,但是仅有理论而缺乏实践,是无法真正推动“AI+”行动向前发展的。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地验证和优化,确保“AI+”行动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与应用场景边界的持续延展,“AI+”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扮演关键角色,赋能产业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强大动力。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26 16: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