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点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点评论

“共享”为何不再“经济”
发布时间: 2023-08-28 访问: 字体:

■杜 娟

共享经济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质疑声,“伪需求”“占用公共资源”等观点不一而足。但凭借着超强的便利性、价格亲民以及环保等优势,共享经济非但没有消亡,反而日益被大众所接受,与社会生产生活愈发紧密结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超过3.83万亿元,同比增长3.9%。

最近,共享经济引发了不少热议。其原因在于,伴随着共享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消费者迎来的不是规模经济下的价格进一步下探,而是共享充电、共享单车等细分领域的全线涨价,甚至还出现了变相增加收费、服务体验变差等问题。分析原因,问题出在共享经济的盈利模式上。

资本烧钱不计成本地投入,扩大用户规模后再实现盈利是互联网行业的典型成长路径。许多共享经济的头部企业都是靠这一模式发展起来的。这套模式的背后逻辑,一方面是用户增长后营收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是规模经济下的成本节约效应。

营收多元化上,典型的做法是平台用低价或免费的商品与服务吸引用户,再通过在平台上打广告、交叉销售高毛利产品等方式拓展营收来源,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最终扩大平台整体营收水平。在成本节约上,一般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支出相对固定,随用户数增加而新增的成本相对较小,这样一来,用户数量越多,摊薄到每位用户的单位运营成本就越低。

而这两点,在大部分共享经济赛道都无法实现。

在拓展营收来源上,共享服务App作为“即用即走”的工具型平台,用户停留时间不会像社交、电商、资讯等平台那么长,用户转化效果更弱,这就导致共享经济类企业在拓展广告、电商、交叉销售等其他营收方面步履维艰,只能更多地依靠共享商品本身作为盈利的主要方式。

在降低经营成本方面,与一般互联网平台主要在线上经营不同,大部分共享商品都需要线下投放,如最常见到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办公空间等,多增几位用户就需要多投放一辆车或多租一间房。而且除了共享商品本身的造价,还需要持续支出维护成本、“点位费”成本等,这些成本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门店租金上涨等因素而不断上升。这种模式下,单位成本不会随用户规模增长而显著下降,节约成本就不能仅靠用户规模的扩张,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以上困境最终体现为共享经济企业的盈利表现不佳,这可以从屡见报端的共享平台亏损新闻中窥见一斑。

典型的互联网盈利模式走不通,“涨价”似乎就成为共享经济企业的主流选择。所以,近段时间,许多用户发现所使用的不少共享商品都在涨价。那到底涨价是不是共享经济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呢?

“涨价”不是唯一途径,却是最容易的途径。

共享经济企业想要扩大盈利,除了提高商品的使用单价外,还可以从提升商品使用时长、使用频次、用户数,以及降低各项成本等多方面入手。但提高单价无疑是实施难度最低、见效最快的。

与之相比,提高使用频次需要优化商品投放策略、寻找新的使用场景、培养使用意识等;提升用户数需要在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市场中获取更多关注、挖掘新增用户群体、探索海外市场等,这背后又涉及到产品创新、品牌打造、服务升级等多方面工作。而降低各项成本则需要推进商品研发、工艺改良、设计创新、材料创新、投放模式与运维模式升级等。在快成效与慢功夫之间,选择前者无疑会在更短周期内实现更加确定性的财务回报。

合理的涨价并非不可接受,如今用户出于对高品质服务的追求也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但从部分共享商品使用者的反馈来看,他们在承受涨价负担的同时,并没有享受到更多附加价值,反而是服务体验打折,诸如商品质量下降、存取不便捷等问题屡屡出现。这里有共享经济企业过分压缩运维成本的原因,也有企业为实现盈利而放弃直营采取代理模式所导致的服务标准下降等问题。

总的来看,共享经济发展至今已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持续发展还需警惕盈利压力下的动作变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5/20 22: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