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洁
近日,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海数据交易所深度合作,创新推出数据资产信贷服务产品“数易贷”并成功发放首笔数据资产质押贷款,标志着上海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又一次重要跃升,将成为数据资产创新和应用的示范案例。数据资产融资时代已然开启。
近年来,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已经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是企业重要的核心资产。作为新兴资产,数据资产在数字化时代不断迭代丰富,是推动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2024年初,财政部颁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既是对数据资产作为新兴资产类型的充分认可,又为其开发利用保驾护航。同时,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要求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多样化、可持续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路径,成为总体目标之一。
金融是数据富集行业之一,探索开展数据资产在金融领域的多种开发利用模式,是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渠道。开展数字资产融资,不仅能为数据资产密集企业提供更为灵活的融资渠道,更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数易贷”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种必然趋势。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何做好“数据要素×金融服务”,是当前需要研究、规划并大力投入的重要课题。
首先,充分认识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对数据资产重要性的认知。与传统资产不同,数据资产具有无形、抽象、价值评估专业性强等特征。这就意味着传统信贷思维模式必须要创新和变革,才能应用到数据资产融资中。以“数易贷”为例,其五大创新特色——标的新、模式新、运营新、处置新和基础设施新,可以动态、实时、全面、准确地提供信贷服务所需的新型可信底层基础资产,还能与现有贷款模式形成高效衔接,并且通过数据资产区块链基础设施中的智能合约,使用数字人民币为企业发放贷款。这就需要金融从业者将基本信贷原理创新运用到数字资产中,设计和改造每个融资环节和流程,实现数字要素和金融服务的有效结合。
其次,积极推动和参与数据资产入表。数据入表是数据要素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既能促进数据要素在金融领域的更广泛流通,还能扩大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乘数效应,实现赋能增值。银行具有天然的数据资源禀赋,但从数据资源升级确定为数据资产,其中不仅体现的是价值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权责关系的理清和界定,是数据资产可交易、可流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作为数据要素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之一,银行要积极推动并参与到数据资产入表,将这一成果通过市场认可的方式予以确认,有效拓展应用场景,从而提升和丰富数据资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最后,强化风险管控,筑牢数据安全底线。数据安全是数据资产有效使用的根基。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建立数据安全治理长效机制,细化内部合规细则,夯实基础设施技术层面保障。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安全配套制度,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不断完善应急处置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