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凌云
近年来,农业银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将知识产权融入农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的战略目标,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走出了一条具有农行特色的知识产权精细化管理道路,不断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夯实制度管理基础
2000年,农业银行开展对个人金融品牌“金穗卡”商标注册、《统一制式合同文本》版权登记、“综合应用系统”(ABIS)版权登记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农业银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进行初步探索。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农业银行出台一系列举措,加大对商标管理、专利申请等规范力度,开创农业银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先河。
2007年,农业银行进入股份制改革新阶段,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驶入“快车道”,全面系统规范了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的管理职责、方法和路径,形成了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以单项知识产权标准为主干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为农业银行知识产权业务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进入新发展阶段,农业银行持续开展制度创新,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通过制定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管理规范,探索优化专利管理机制。
回望来路,农业银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日趋完善。2003年,农业银行明确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归口法律事务部门,标志着知识产权由分散管理进入集中管理时期。2008年,农业银行成立知识产权处,知识产权管理向专业化阶段迈进。2014年,建立了法律部门集中统筹,办公室、科技与产品管理局、网络金融部等单项知识产权牵头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农业银行知识产权管理架构的顶层设计持续优化。
提升主动防御能力
2004年以来,农业银行注册商标申请、著作权登记、专利申请快速增长。目前,农业银行知识产权保有量、商标和专利申请量均实现突破,为我国金融领域知识产权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伴随着农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截至2022年底,农业银行累计专利申请3403件,2020年至2022年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达83%,位居同业前列。
农业银行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在解决知识产权争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基础上,农业银行始终紧绷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这根弦,不断加大风险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实现风险管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农业银行积极稳妥处理技术难度高、影响范围广的知识产权纠纷,保障了业务经营稳健发展;连续多年开展全行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风险专项排查,有效遏制知识产权风险多发势头;严厉打击各类侵犯农行商标品牌权益行为,坚决维护农行品牌价值;精准化、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知识产权侵权监测,主动防范外部侵权行为。农业银行还探索建立了多媒体宣传物料管理平台、软件正版化远程监控体系,有效防范侵权风险。完善采购合同文本知识产权条款,严防输入性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维权与防侵权的能力持续增强。
支撑业务稳健发展
品牌作为农业银行核心标识,承载着农业银行的文化理念,拥有美誉度和知名度。为守护好金字招牌,农业银行围绕品牌建立了核心商标保护体系,为品牌提供坚实法律保障。通过建立覆盖“三农”、个人、运营等业务领域的注册商标保护体系,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拓展品牌发展空间,以商标保护带动金融服务升级。
农业银行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知识产权导向作用,围绕数字化转型的智慧风控项目,开展了116件专利保护工作——这是农业银行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一个缩影,表明农业银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专利申请扎实落地,成为提升自身科技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专利检索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专利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分析,帮助科技研发人员了解掌握技术的专利布局和发展态势,准确把握创新方向,优化创新路径,主动规避风险,提高科技研发创新的质量和效益。
多年来,农业银行积极开展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截至2022年底,已有超20家分行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