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近期金融数据释放怎样信号
发布时间: 2023-05-19 访问: 字体:

■王 瑶

近期,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今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数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些冷静客观的数据背后究竟蕴藏着哪些重要信号?

5月15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的来看,央行对2023年国内经济修复势头较为乐观,提出货币政策在精准有力的基础上“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恢复向好。具体来看,《报告》还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消除了社会各界的疑虑,为经济持续向好营造了良好环境。

我国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2022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高通胀,对其央行货币政策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相较而言,我国通胀保持在温和区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均涨幅在2%左右。针对社会上经济通缩的讨论,《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特别是核心CPI同比稳定在0.7%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央行这一表态,一方面可以有效修正市场关于通缩的预期,进而增强市场主体的消费信心;另一方面,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看,典型通缩通常对应着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对经济没有通缩的判断降低了货币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

利率水平持续走低,要做好资产负债配置。2022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带来贷款重定价压力,同时银行业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融资成本,生息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此外受存款竞争、存款成本保持刚性等影响,银行业净息差进一步收窄。2022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降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为此,央行在深入推进LPR改革的同时,逐步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主动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我们看到,近期部分地方性银行、农商行、股份制银行陆续自发调降存款利率,缓解负债端压力。对于市场主体来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自身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利率或将面临下行趋势,这也提示我们需要做好资产负债配置,兼顾好流动性、稳健性和成长性。

最新经济金融数据表明经济扩张的内生机制仍有待增强。虽然总的来看,4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向好因素累积增多,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内生动力还不强。这提示我们应继续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增强经济扩张的内生机制。

企业贷款冲高回落有季节性因素,仍需关注市场主体信心。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月非金融企业贷款新增6839亿元,同比多增105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当月新增6669亿元,同比多增4017亿元;短期贷款减少1099亿元,同比少减849亿元。从信贷投向看,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的信贷需求均边际回落。4月信贷数据高位回落既源于信贷投放在一季度前置发力之后回归平稳,也与经济内生修复乏力有关,后续仍需重点关注企业主体的信心恢复情况。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高增,将为后续信贷平稳增长提供支撑,也将为经济持续恢复提供动力。

住户部门贷款负增长,政策需持续加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增长同比多增的前提下,住户部门贷款出现了负增长。数据显示,住户贷款在3月单月增长1.24万亿元之后,4月减少2411亿元,同比多减24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减少1255亿元、1156亿元。4月居民贷款的再次下降,表明居民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仍需进一步稳固。针对居民部门的信心不足,尤其是购房意愿不强等问题,应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持续扩大内需,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等。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22 10: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