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金融为民践使命 红土地上“好财神”
追思农业银行原福建龙岩红坊营业所主任饶才富
发布时间: 2024-04-03 访问: 字体:

■本报记者 陈继军 刘艳辉 杨燚

在福建龙岩,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农金”——

他18年如一日,扎根最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金融事业,以满腔热忱投身“三农”事业发展一线;他发放贷款3300多笔,无一笔不良,而且成功收回历史遗留贷款,实现“两无一全”(无逾期、无呆滞呆账、全收息)的扎实业绩;他荣誉等身,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30多项全国性荣誉,入选“60年农行十大人物”、农行“功勋员工”……

他就是农业银行原福建龙岩红坊营业所主任——饶才富。

2019年4月6日,饶才富永远地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红土地。日月如梭,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五年。近日,本报记者来到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踏上饶才富曾经奋斗一生的土地。回访其生前的同事、客户、朋友、家人,通过他们的回忆,这位声誉卓著的“老农金”形象愈发清晰,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的精神始终如璀璨的明星,熠熠生辉。

投身热土,他用实际行动履行“金融为民”职责使命

1937年,饶才富出生于红坊一个贫困家庭,1958年9月参加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饶才富做过村里的民办教师、生产大队大队长,在乡镇信用社工作了整整20年。1981年,因在信用社工作出色,饶才富被调入农行红坊营业所当主任。

时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红坊乡决定利用当地石灰石资源兴办全市第一家水泥厂,投资概算为500万元。这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而乡里财政捉襟见肘,凑来凑去,挤出了1万元开办经费,剩下的只能靠银行贷款解决。

接到贷款申请报告后,饶才富压力巨大,他心里算了一笔账:500万元相当于全乡社会生产总值一半的资金,这笔钱,足够全乡老百姓好几年的生活费用,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今后红坊经济的兴衰,必须慎之又慎。他一边亲自调研本地的水泥市场行情,又写信和福州、厦门等地的亲友联系,请他们帮忙了解项目的可行性。经过详细的调查,他认为红坊石灰石资源丰富,创办水泥厂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随后,他一次次带着乡干部跑到上级支行汇报说明情况,一次次和信贷科的同志到现场考察,终于争取到贷款额度。

项目上马后,饶才富则成了“编外厂长”,三天两头往厂里跑,关注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帮助项目按照预定计划推进。水泥厂如期竣工,很快投入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每年能上缴利税500万元。原水泥厂厂长郑秋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感慨万千:“水泥厂是农行一手扶持发展起来的,饶主任是营业所主任,也是我们企业的参谋,他经常来厂里,可十几年来没在企业吃过一餐饭。有几年我们生产的水泥十分紧俏,他也从没向企业写过一张条子,要过一吨水泥。”

据统计,18年间,红坊营业所共支持11个农业基地和1000多家企业。红坊水电站、红坊铁合金厂、红坊煤炭公司、红坊耐火材料厂、南阳塑料厂、水泥纸袋厂等这些农行扶持壮大的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除了支持带动性强的企业外,饶才富还将目光投向了村里有创业想法的贫困户和年轻人。东埔村的郑波涛就是其中一位。

郑波涛看中村里的一片荒坡地,打算发展种养业,可苦于没有本钱,想法只能暂时搁置。饶才富闻讯后,带上信贷员小邱来到郑家,一同上山勘察规划,详细了解郑家兄弟的想法后,饶才富贷给郑波涛2万元作为开发山地的启动资金。郑波涛承包下80亩荒山坡,全家大小五口上山“安营扎寨”,打响了耕山致富的“第一炮”。饶才富还经常上山,协助郑家选择蜜柚、板栗等优良种苗,并套种地瓜和蔬菜;指导他们养猪、养鸭、养鱼,产生的肥料还能滋养山林。几年后,郑波涛一家成功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郑波涛致富后,饶才富抓住这一典型向乡亲们反复宣传,动员农民开发荒山,发展种养业,并一一落实启动资金。时至今日,廖艳霞都能清晰记得:那是一个雨天,饶才富推着自行车,吃力地行走在遍地泥巴的乡间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饶主任到我们家和我们拉家常,讲致富经,就像是兄长一样。”听了廖艳霞想要搞养殖的想法后,饶才富觉得她有拼劲儿,她的丈夫也是个实在人,没过多久就为他们夫妇发放了1万元贷款。廖艳霞家的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她还带领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脱了贫。

任营业所主任期间,饶才富心里时常装着还没有脱贫的乡亲,一门心思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他的那辆二八自行车,陪他走过红坊的每一条路,走访过当地大大小小所有的企业、工厂、作坊,一口新罗本地话助他扎根本土,为家乡出力。正是在饶才富火一般的热情感召下,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红坊镇广大农民掀起了发展特色种养的热潮。1997年,红坊镇社会总产值5.5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865元,率先进入小康行列。

饶才富认定一个道理:只有农业生产搞活搞好,老百姓的腰包才能厚实、日子才能过得红火,银行干的是添一把力的事,效益自然也能上去。

恪尽职守,他用责任担当成就信贷管理“传奇人物”

1981年,刚刚就任农行红坊营业所主任时,营业所各项存款仅有190万元,贷款45万元。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来的生产队解散了,这笔贷款一下子被悬空了。很多人认为要把贷款收回来希望渺茫,但是饶才富长期和农民打交道,知道农民虽然不富裕,但是都明白“欠债还钱”的道理,只要把工作做细致,把道理讲透彻,他相信老百姓有这个觉悟。

说干就干,饶才富带领员工利用晚上时间到各村清理账目,对村集体的拖拉机、打谷机、耕牛等资产作评估,把涉及189个生产队的债务,一一落实到2000多户农户名下,又和同事们一一核对账目,确保每一笔贷款都真实、准确。

这是一趟十分艰难的“收贷之旅”——有时,为了几元贷款,饶才富翻山越岭往返好几趟;有时,工作不被理解,还会吃“闭门羹”。“贷款是生产队借的,要还找队长去!”“公家的钱,用了就用了,还要还什么?”“算了吧,老饶,又不是你的钱,也不是你贷的款,何必认真呢。”每当听到这些话,饶才富就会严肃地说:“银行的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一分也不能流失!”随后,饶才富则耐心地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和金融法规。

而对于一些确实有困难的农户,饶才富反而只字不提贷款的事情,而是先帮农户一把,让他们渡过难关。他曾说过一句大白话——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收款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从关心、帮助他们入手,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办法。

会开车的,支持他们购买汽车搞运输;会种植的,支持他们搞种植。有一个张姓农民,人很老实,可他除了犁田什么都不会,饶才富和他商量,贷款给他买耕牛,专门给别人犁田,后来他也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经过不懈努力,1984年底,红坊营业所终于收回了全部历史遗留的贷款。

将心比心,饶才富的工作方法赢得了红坊百姓的认可。东阳村有个叫曹达江的贫困户,曾在1989年向营业所贷款1.5万元发展养猪业。谁料没多久,曹达江患病去世,欠下大量医药费。祸不单行,他家饲养的48头猪又患瘟病死去,一时间,曹家生活陷入困境。

一天,饶才富到曹家去探望,曹达江的妻子以为饶才富是去“讨债”的,想避而不见。但饶才富并没提还钱的事,而是鼓励她振作起来,继续把猪养好。之后,饶才富又到曹家10余次,帮助解决困难。一次,曹家养的猪又病了,饶才富带去了兽医,又替她垫付了药费。曹妻非常感动,她说:“饶主任,您对我们太好了,您的恩情我这辈子都不会忘。”后来,曹家顺利渡过了难关,还把多余的钱都存入了农行。

因农而生,因农而长。服务“三农”是党中央赋予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饶才富很好地践行了这种使命,他在工作中,坚持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支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百姓致富作为主要目标。他用自己的朴素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方法,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保障了信贷资金整体安全。

薪火相传,他用“一生财富”激励后辈接续奋斗

退休前,饶才富是营业所党支部书记,许斌做营业所主任。虽然他们年纪相差不少,但结成了忘年交,亲如兄弟。许斌回忆道:“十几年前,老主任跟我说,他留下了一套崭新的行服,走的时候一定要穿行服才心安。他离开前抢救的时候我就在现场,按照老主任的嘱托,我给他换了衣服。很多人了解到这个细节后,被老主任爱行如家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感动。”

在红坊营业所工作过的员工都有一个体会,营业所更像一个“家”。饶才富在工作上对员工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则关心爱护、无微不至。

多年以后,郭红艳仍然记得第一年年终决算时的场景。1984年,17岁的郭红艳来到红坊营业所工作,她本以为自己可以“首战告捷”,但在轧账时却出现了一分钱长款。饶主任没有埋怨她,默默搬了把椅子坐在她旁边,俩人埋头苦找账款线索,终于在凌晨4点钟发现差错原因——由于疏忽填错一分钱。她到今天都记得老主任的告诫,“干上银行这一行,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是不行的!”郭红艳说,后来为了提高营业所几个年轻人的业务水平,饶才富自己花钱托人从外地买来金融方面的专业书籍,他视若珍宝,每个晚上与大家一起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当年全所4个年轻人中有3个考上成人大专、1个考上中专,一时在全市农行传为佳话。

李卫,1993年毕业后就来到红坊营业所工作,对饶才富这位老主任印象深刻,“他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每个新员工来的第一天,他都帮着准备脸盆水桶之类的生活用品,还亲自帮我们布置宿舍。”“他经常告诉我们,客户进门了,不一定就是谈业务之类的事,进来喝喝茶、坐坐聊聊也好,当对方是朋友,人家就愿意选农行。”

郭红艳、李卫,还有很多饶才富带过的年轻人,先后担任红坊营业所主任,成为中层干部、业务骨干,还有很多担任上级行管理岗。很多人都说,红坊营业所是农行龙岩分行的“人才培训基地”。曾经,组织多次找饶才富谈话准备调他去其他地区工作任更高职位,但他都拒绝了,始终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1997年的夏天,饶才富从红坊营业所主任岗位退下来。当然,对这位执着敬业的“老农金”来说,退休并不意味着停步。很长一段时间,每天营业前,他依然提早来到大厅打扫,迎来送往客户。行里的年轻人回忆说,饶主任虽然退休了,但就住在网点的楼上,他时不时会下来和大家开展业务方面的交流,还会给大家上党课、讲传统、授业解惑。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行动不方便,老人很少下楼,大家还是有需要探讨学习的就来到他的家里。

榜样的力量好比人生坐标、事业向导,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饶才富是农行乃至整个中国金融行业的一面旗帜,他的精神给后辈以无形激励。他诚信可靠的人格魅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为公的高尚品质,至今依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激励着一代代农行人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人总有离开的一天,但思想和精神却可以穿越时空、代际传承、发扬光大——

上世纪80年代,人们认可饶才富,“红土地上的好财神”美名传扬;

上世纪90年代,中央金融工委召开全国金融系统学习饶才富同志先进事迹电视电话报告会,组织饶才富先进事迹报告团,从广东到河南再到黑龙江,万里巡回演讲,学习热潮蔓延全国;

2019年起,农业银行设立“饶才富奖”,涌现出傅小康、李文慰、边巴扎西等一批先进个人,他们正在为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接续奋斗、砥砺奋进。

饶才富的故事仍在继续——从八闽大地到雪域高原,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在广袤的田野,处处可见农行人的身影:一个个饶才富式的好干部,正沿着前辈的足迹,奔走在麦浪滚滚的大地,穿行于稻花飘香的田畴,为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金融力量!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03 11: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