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卉
■通讯员 徐 青
“苏州好,沙上枇杷黄。笼罩青丝堆蜜蜡,皮含紫核结丁香。甘液胜琼浆。”诗人笔下的枇杷清甜水润,读之令人口舌生津。作为中国枇杷传统产区之一,苏州吴中枇杷久负盛名,枇杷产业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自唐代开始栽种,明代便有“洞庭所产枇杷为天下之最”的美誉。
今年是苏州枇杷“大年”,各地的枇杷陆续进入成熟期,枝头缀满一簇簇圆润玲珑的果实,黄似橘,亮如金,十分惹人喜爱。采摘、包装、售卖、发快递……在一个个枇杷果园里,种植户们也乐此不“枇”地忙开了。
“80后”黄勇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他一边忙着采摘枇杷,一边将直播间从自家的客厅搬到了果园,自己当起“带货主播”,借助互联网,为枇杷插上“隐形的翅膀”,让小枇杷“飞”上更多人的餐桌。
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黄勇从小跟随父亲在田间劳作,对枇杷有着很深的感情。看到枇杷市场的巨大潜力后,黄勇拿出积蓄,踏上了专业种植之路。“枇杷好吃树难栽,要种出好吃的枇杷更不容易。”黄勇坦言,技术不成熟、病虫害等问题曾让他焦头烂额,他也曾因资金缺口而苦恼不已。“好在农行苏州吴中支行给我提供了信用贷款,为我铺平了后面的路。”
依托新引进的种植技术和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果园的枇杷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黄勇的枇杷生意越做越大,还创办了一家农业公司。靠着高品质、好口碑,直播间的回头客也多了起来。“最好的时候,每天销量能超过10万元。”黄勇说道。
每年的枇杷季,到苏州东山岛采枇杷的车队浩浩荡荡,今年初夏也不例外。“礼拜六开车到东山玩,不仅欣赏了太湖的风景,还吃上了好吃的枇杷,不枉我在路上堵了2个多小时。”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一脸满足。和众多从周边城市赶来尝鲜的游客一样,李女士选择在东山的民宿住上一晚再返程,这让当地经营民宿的农户忙碌并快乐。
身为东山民宿的经营者,吴秀丽去年就想赶在避暑旺季来临前对自家的民宿进行装修升级,但“农家乐能否回暖”的担心以及流动资金短缺让她犹豫不决。农业银行苏州吴中支行客户经理的鼓励,让她大胆向前,用农行170多万元抵押贷款及 信用类贷款,把小民宿打造成为集住宿、农家饭、采摘等于一体的农家乐。
“幸亏去年升级了民宿,今年假期住在我这的游客对我们的设施和服务都很满意。”吴秀丽高兴地说道。
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让苏州枇杷越走越远,也开辟了当地群众致富的“新赛道”。越来越多的农户在金融机构的助力下,开始探索休闲农业新模式,把家门口的果园打造成采摘客的“游乐园”,不断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把风景变成产业,实现“增效有路、 增收有方”。今年以来,吴中支行已为枇杷等农副产业提供超4600万元的资金支持。此外,围绕吴中区各乡镇民宿及农家乐特色产业发展实际,该行制定了“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整体服务方案,贷款投放超2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