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 B4
          

我眼中的农金变迁

■王   鹏                                           

转眼我入职农行已经20年,然而最初对农行的认知均来自于姑姑。

1979年,农行重新恢复时,姑姑进入了农业银行河南方城县支行人民路营业所当会计。那时,营业所工作环境简陋,没有空调,没有电脑,记账全靠算盘,计息全靠手工。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姑姑从无怨言,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各项任务。

1996年8月,国务院启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信社与农行在人、财、物和资金等各方面的界定与划转在半年内尘埃落定。姑姑被组织分配到了农村信用社工作。

在农金改革之前,农村信用社隶属于农行管理,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姑姑在农行就是业务骨干,去农信社不久就被委任为一个乡镇农信社的主任。

信用社成立之初的宗旨是“农民在资金上互帮互助”,即农民组成信用合作社,社员出钱组成资本金,社员用钱可以贷款。当时贷款都是贷给农户,要么是买猪仔,要么是给家里买口粮,邻里乡亲都很诚信,到期还钱,主要还是体现“合作”二字。

脱离隶属关系后,农信社归属地方管理,由于体制相对灵活,存贷款多了更多自主权,业务拓展更加顺风顺水,因此发展比较迅速。姑姑任职的乡农信社,在行社分家前归县农行信合股(联社)管理,没有固定场所,一直租房办公。分离后不到5年的光景,就新建了一栋综合性办公大楼。通过加强“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存贷款业务快速发展。

而此时农行在信贷支持农业方面已由以往主要支持一般农户转移到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来,工作重心逐渐以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地方规模龙头企业为主;从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大型水利工程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等方面入手,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1998年我大学毕业时,姑姑坚定地对我说:报考农行吧,它是姑姑心中的一个梦。当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农行人时,印象中姑姑得心应手的算盘已被计算器替代,计算机办公系统代替了手工操作,电子网络系统、综合业务系统、核心业务系统相继上线,电子化银行建设步伐日新月异。而我从最基层的小柜员干起,勤勉尽责,先后在信贷、运营、合规等岗位历练,跟随农行一起成长。在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农行股改、挂牌上市的全过程之后,我也成长为一名县支行副行长。

当农行成长为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时候,姑姑所在的农信社也逐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番改革变迁,农信社正在逐步转型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承担着“支农支小支微”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改革仍在持续,历史仍在书写,无论农行还是农信社,我们都将继续在农村的热土上挥洒汗水,为“三农”事业发展持续提供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