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A4
          

别傻了,理财没有捷径可走

■本报记者  岑婷婷                       

“我已经加入了三个P2P维权群了,现在是名副其实‘专业维权工作者’了。”前几日,和朋友在地铁上闲聊,说起一个共同的朋友把几十万元的资产投到P2P,结果现在延期支付了,我们正在唏嘘,旁边一个陌生男子苦笑着加入我们的谈话。他说,他有50万元左右的资产投到了三个不同的P2P,现在也都逾期了,正在等后续的消息,那表情和气氛真是一言难尽。

在近期一次采访过程中,记者咨询了专业理财师、金融专家,也和身边不少朋友聊了有关理财的话题。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我看收益挺高的,真没想到现在连本金都可能要不回来了?”确实,对于部分P2P理财平台投资者而言,2018年的夏天就是在这样的纠结恐慌中度过的。根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从6月到10月新增的问题平台数量累计超过300个。面对严峻形势,上至央行、银保监会、中国互金协会,下到各省市金融主管部门、互金协会,均围绕P2P行业合规监管等内容下发了一系列监管文件。政府多部门联合严厉打击逃废债,合规检查备案机制逐步建立,存管银行白名单不断更新,P2P平台“爆雷”事件正在逐步平息。

那么,在讨伐违规平台肆无忌惮地吞噬客户“血汗钱”之余,我们是不是也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在理财时因轻信与贪心而犯下的一些错误呢?

一位银行理财师告诉我,她有一位老年客户,七十多岁、家私殷实,以前一直在银行买理财产品和定期存款,突然有一天到银行来取钱,说“要把钱都存到理财公司的账户里去,收益很高。那个销售员小伙子人特别实诚,对我们老人很尊重、照顾。”这位理财师劝他小心风险,但是没用。结果不到一年这家理财公司倒闭了,公司负责人被抓,老爷子的本金能不能要回来还要看后续调查的情况。

“生活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眼睛一闭一睁,自己的钱已经不知去向了”——有的时候,你以为你面对的是一个理财专家,其实是一个读心大师,他们总能看穿你心里最渴求的东西,或用高收益诱惑,或用亲情笼络,或者给你一种尊贵独享的虚荣。然而,目的却只有一个,用段子里的金句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你看重别人承诺的理财收益,别人看中的却是你的本金。”因此,理财师们总是给出这样的建议:理财活动中,首先要权衡投资机构的资质和产品,其次要选择符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不能仅仅盯着高收益而去,如果非要给相关因素做一个排序的话,永远都是:安全性>流动性>收益率。

其实,说到理财误区,除了轻信和贪心以外,还有一种同样致命的不良习惯——漠视风险。神剧《权力的游戏》当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夏天出生的孩子,不懂凛冬的寒冷”,用在此处特别恰当。从1987年的美国股灾、1998年以东南亚为首的新兴市场金融危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是近三十年来唯一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兴市场国家。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代中产人士也经历了个人资产的高速增值,各类理财产品的规模也随之爆发式增长。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造成了一切都是“刚性兑付”的假象,似乎“钱生钱”特别容易。

比起赚钱,我们更不愿意看到损失;然而,比起看到损失,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会有损失。

我一个朋友的妈妈就是一个热衷于涉足各种陌生理财品种的反面教材。朋友的爸爸不管钱,家里的大部分流动资金都掌握在妈妈手里。前些年这位妈妈还安分守己,钱大部分都买了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或者国库券。退休之后突然有闲有钱,看到传说中的理财高收益神话,突然开始不走寻常路——抢购黄金、追涨股票、先存钱后旅游、高收益理财、高额保单……理财市场野蛮生长,这位妈妈样样不落地勇敢试错。前阵子这位二十六个字母都认不全的妈妈,竟然还在网上炒起了外汇。这样折腾下来,结局可想而知。伤心,伤钱!

在采访的时候,记者不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退潮季节,如何理性、稳妥地做好资产保值增值?”非常遗憾,最后发现理财没有捷径。大多数投资者以为自己有足够的判断力和定力来决定命运,殊不知大部分人都难逃人性弱点与情绪起伏的影响。所以,有人将理财行为称作一场孤独的修行,路途中总有“九九八十一难”,只有那些不忘初心、坚持求索的人,才能成为这场人生马拉松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