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 B1
          

壮大乡村产业 需破解三大金融难题

■何安华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必须解决好“人、地、钱”三大基础问题。“钱”是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血液,要解决好“钱”就必须有真金白银的投入,除了强化财政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外,更需要撬动金融业投入。

《规划》提到,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指出了金融业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即谁来贷、贷给谁和怎么贷。

解决好“谁来贷”,需要顶层设计和制度的完善。多年来,因乡村产业具有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多数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乡村产业缺少金融“活水”,产业经营主体陷入贷款难、贷款贵的困局。对乡村产业给予金融倾斜,必须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方向、服务策略和职责定位,避免相互推诿或重复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了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其他金融机构等应当怎样服务乡村振兴。推进金融机构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不仅是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工,各自管好“责任田”,更深层次的政策含义在于,引导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分工基础上探寻合作支农的有效模式。

解决好“贷给谁”需要找准着力点,围绕“三个突出”精准识别。一是突出新产业新业态。应通过金融的要素配置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康养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乡村文化产业等,注重支持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二是突出新载体新模式。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农字号”特色小镇等载体,优先安排金融资源支持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和“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支持方式。三是突出新主体新群体。应重点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将来“谁来种地”做出贡献;重点支持农村“双创”群体,以金融资源牵引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

对于解决“怎么贷”的问题,金融机构应立足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适应乡村振兴需求和市场化要求。一方面,应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农村金融产品的开发推广应紧跟农村改革步伐,推进承包地土地经营权、农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工作,激活农村“沉睡资本”,加快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融资方式;拓展林权贷款、农机具融资租赁等产品,试办农作物、畜禽抵押贷款,建立健全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金融产品体系。另一方面,应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根据乡村各产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融资需求,分区域分产业分主体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提供“量体裁衣”式差异化服务;适当提高贷款风险容忍度,积极推广类似“政银保”“政银担”等涉及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多方合作服务,推广政府增信金融服务模式。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